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风无痕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68076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北疆行(X.Pro1系列影像)(八)

已有 32811 次阅读2012-4-22 12:46

德格印经院
全名“扎西果芒大法库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位于德格县城文化街,坐落在欧曲河所形成的洪积扇尾部小山坡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坐北面南,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5886平方米。
  德格印经院,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当时的德格第12代土司曲吉•登巴泽仁,为了弘扬藏族文化,也出于政教统治的需要,决定修建一座印经院,传播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经典教义,关于它的选址有两个传说:一是:有一天太阳落山时分,当登巴泽仁土司在官寨外漫步时,听到小孩朗朗的读书声,寻声而去,于是,萌生了刻版印经的想,二是一个叫拉绒的人把自己刻的一部经书版用牦牛驮着去送给土司,不料,牦牛受惊,书版散落地上。登巴泽仁觉得这是个吉祥的征兆,于是决定在经版落地的地方修建印经院。印经院的修建,历时27年,直到德格第15代土司洛珠降措执政时期,方告竣工,后经历代德格土司的续建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印经院的规模和建筑风格。
  德格印经院采用“回”字形平面布局手法,外围一圈是用红褐色粘土夯筑的土墙,古朴庄重;中间一圈为长方形的外天井,四周建筑雕梁画栋,华贵亮丽,在内、外两圈之间的楼体建筑中,北楼是主体建筑,为三层楼;东楼和西楼均为四层楼,参差不齐;南楼是印经的正楼,为三层楼,其中第三层为敞式廊道,现在印经院的大门,就设在楼正中。印经院现在有大小房间三十多个。在底层,除北楼的底层为大经堂(佛堂)和小经堂之外,还有十余个房间,用作物资存放室和经书打磨加工室。二、三楼的房间、主要为藏版库、印刷生产用房和管理人员用房,其中8间藏版库、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多,印经院的全部印版,均存放在这8个库房中,印经院的四楼,属参差错落的耳楼,专门用于晾晒印好的书页,俗称“晒书楼”。
  德格印经院是一座独具藏区建筑特色的密梁平顶土木结构建筑,屋顶以藏式平顶为主,主体结构采用块石基础、夯土筑墙,木构梁架和粘土屋面,其中木结构为柱、梁、椽结构:立柱纵横成网,柱上架梁,梁与梁之间用企口连结,梁上铺椽、不用檩条过度,木结构和内外墙体,都是建筑的主体骨干,互为依存,共同负荷承重,属墙柱混合承重体系。
  德格印经院所收藏的印版,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四十三年(1730年)左右,由德格第10代土司松吉登巴出资雕刻的约1500余块印版,早于建院时间约26年在印经院创建期间,德格第12代土司却吉•登巴泽仁,组织雕刻了《甘珠尔》及其它一些典籍的印版,并开始雕刻《丹珠尔》,使印版总数接近10万块,却吉•登巴泽仁去世后,由其长子继任为13代土司,一年后,次子彭措登巴成为德格第14代土司。在彭措登巴执政期间,完成《丹珠尔》和其它40多函典籍,传记的印版刻制。此后,第15代,16代德格土司,也先后组织各种典籍印版的刻制,使印经院的印版总数,超过20万块,到十九世纪,德格土司的统治势力和经济实力,已成衰退之势,印版的刻制随之减少,同时,由于土司内部的争斗和一些外部因素,还有部分刻版散落,1980年以后,对残缺印版进行补刻,同时还新刻制一些文献的印版。到1999年3月为止,已补刻和新刻印版43599块。
  印经院历史上收藏的印版,最多时达到30多万快,现在仍保存有28万多块,印版都是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桦木板刻制。印版呈长方形,顶端有一个手柄,以便取放。印版的正反两面,均为雕刻的书版,其规格,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箭杆本”,相当于古代一支箭的长度;一种是“肘本”,相当于普通人一肘的长度;一种为“短小本”,长约30厘米。书版的宽度也有很大差别,最宽的有18厘米,最窄的只有5厘米。用印版印成的书页,因印刷用墨不同,分为红版和墨版两种。红版为朱砂印刷,通常用于印制珍贵典籍,如《甘珠尔》、《丹珠尔》等。墨版是用烟墨印刷。印刷用纸,是用一种名叫“阿交如交”的草本植物根须为原料制作而成这种纸的颜色微黄,质地较粗厚,但纤维柔软,不易折皱,吸水性强,同时还具有防虫蛀、防鼠咬,久藏不坏的特点。
  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印版,可以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其中书版830部,包括著名的德格版《甘珠尔》、《丹珠尔》,以及藏佛传教五大教派经典著作、译著、传记和历史专著、此外,有关哲学、天文历算,医学,辞书文法,诗歌音韵,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地震等方面的著作也不少。德格印经院所收藏的木刻画版有887块,大体可分为三种:一促是唐卡画版,一种是坛城(曼荼罗)画版,一种是风马(龙打)画版。除单独的画版外,德格印经院还藏有许多书版的插画,其中《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的书版插画,多达一千余幅。
  印经院除保存的木刻印版之外,还有大量珍贵的壁画。这些壁画,主要分布在大、小经堂的内外墙壁上,此外,在进门廊道的左、右两侧和顶部,以及藏经库中的个别墙壁上,也绘 有少量壁画,整个印经院的壁画部面积大约有950平方米,其中65%的壁画为早期作品。在众多的壁画中,除藏经库中一幅《绿度母》壁画为早期“门塘”派的作品之外,其余均为“噶玛噶则”画派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康区“噶玛噶则”画派的最高艺术水平和风格特点,同时也是该画派早期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的地方。
  德格印经院以收藏的藏文典籍不分教派,珍稀版、印刷精良,文物保护良好,管理健全而位居全国藏传佛教三大印经院之首,被誉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德格县也此成名藏区三大文化中心,康区文化的发挥地。



167
风行甘孜-德格-7
印经院内的藏印版

168
风行甘孜-德格-8
印经院内一角

169
风行甘孜-德格-9
印经院大门进入院内

170
风行甘孜-德格-10
整齐排放的木刻印版,整整有两三层楼层,
黑白模式

171
风行甘孜-德格-11
工人们正在手工印刷经文

172
风行甘孜-德格-12
工人们正在手工印刷经文

173
风行甘孜-德格-13
工人们正在手工印刷经文

174
风行甘孜-德格-14
正在检验经文

175
风行甘孜-德格-15
整齐堆放的各种经版

谢谢大同老师,晚秋老师点评!
176
风行甘孜-德格-16
印经院内境一角

177
风行甘孜-德格-17
检验印好的经文

178
风行甘孜-德格-18
印经

178
风行甘孜-德格-18
刻经版

179

风行甘孜-德格-19
经版

180
风行甘孜-德格-20
印好的经文

181
风行甘孜-德格-21
印经院内镜之一


看来笔记本老师已休息差不多了,准备再次出战川西了
182
风行甘孜-德格-22
离开时,印经院内一休息的藏民

183
风行甘孜-白玉-1
中饭后从德格出发,到白玉的路那才难走,沿着金沙江边,一个方向是转向西藏江达,另一方向是到白玉,白玉是80年代后期才通公路,所以沿山修的路就如超级坑坑的机耕道,下午3点后到达白玉时,一问路,藏民就说我们的后胎没气了,还好,到了白玉,然后我们下车只好步行去白玉寺,司机去补胎。
这条路就是我们进白玉城的公路,够小的吧?

184
风行甘孜-白玉-2
在德格时就遇上一个美女女驴说白玉寺在大修,到了后寺院很多地方在都打了围,后面辨经的背景有兰色布就是。
上山后第一个遇到的就是这个小帅哥在准备维修在材料,他还在拷火,我们却累的直喘气

四川省甘孜州西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上,坐落着一个小小的县城,千百年来固守金沙江畔,与西藏隔江相望。这就是白玉县。藏文里,“白”是吉祥盛德的意思,“玉”是地方的意思,“白玉”就是“吉祥盛德的地方”。 

白玉寺是一座宁玛派佛学院,经过一百多年的重建扩建,如今有大经堂、灵塔殿、讲经院、禅修房、僧舍等建筑数以千计,上名喇嘛在此修行。每年藏历5月1日至14日,即莲花生大师从印度到达西藏的日子,寺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跳神活动,向僧侣民众传经、布道

185
风行甘孜-白玉-3
大同老师与僧侣合影,很受欢迎


我们到达白玉寺不久,各院僧侣刚好下课出来,接下来他们都围着我们要求给他们拍摄留影,特别是大同老师大受欢迎,之后开始露天分级分组学习经书,每个班级一个牌子,都围城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读完经书后就是辨经,所以白玉寺的辨经又与甘孜寺不同,差不多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不象甘孜寺那样三五成群自由给合的,以下片子就分别反应:1、留影,2、学习经书,3、辨经,三个过程

186
风行甘孜-白玉-4
应僧侣们要求给他们拍照

187
风行甘孜-白玉-5
应僧侣们要求给他们拍照

188
风行甘孜-白玉-6
应僧侣们要求给他们拍照

189
风行甘孜-白玉-7
应僧侣们要求给他们拍照

190
风行甘孜-白玉-8
应僧侣们要求给他们拍照,这个小和尚的表现欲不错

191
风行甘孜-白玉-9
应僧侣们要求给他们拍照

192
风行甘孜-白玉-10
旁若无人地读经书的小和尚

193
风行甘孜-白玉-11
僧侣们分级分班围在一起读颂经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