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7666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4597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武夷茶红不可挡

已有 752 次阅读2009-8-7 22:09

武夷茶红不可挡







武夷茶红不可挡

文/陈峰  图/抱月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摘)

.

下梅地形,是的一个小盆地。下梅俗称“锅庄”,意指下梅地形如一口锅,村庄座落其中。下梅村四面山环,一面水抱。下梅东、西方向山峰相对低矮,有利长时间日照,而南、北山峰相对高,有利于减弱秋冬冷空气对流的侵扰,村中有当溪穿村而过,堪称“钟灵毓秀”之地。

下梅古村的繁华烟云

自驾车从武夷山度假区出发往南行驶约 4公里就是下梅村,在村口的停车场首先看到的竟是一块刻着“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字样的大石头,其上勾勒着晋商贩运武夷山茶叶的艰辛辗转的路线图。当年乔致庸和他的晋商伙伴,从下梅一路向北,把福建的茶叶经过江西河口、湖北汉口、河南洛阳、山西晋城、祁县、太原、大同运到张家口中转,再经过张库大道(张家口到库伦的古代商道)到达乌兰巴托和俄罗斯的恰克图,再到达到遥远的欧洲。

走进这个中国曾经的茶叶贸易口岸,闪入眼帘的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踏上小桥,可以从村头看到村尾。桥下这条几百米长的笔直小溪名叫当溪,是康熙年间为了茶市而规划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人工河水宽约3米,沿河设了九个停靠竹筏的埠位。小河水将下梅村古民居建筑群分为南北两条街,营造出既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具本地特色的景观。横跨两条街的数座拱桥、板桥将南北两岸古民居店铺前的廊道贯通。在沿河廊道上,长木板架设了坐凳。忙碌一天的村民收工后,悠闲地坐在廊凳上休憩、品茶、谈天、说唱,老人们则抱着孙娃坐在廊凳上戏耍。可以想象,当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坐在长廊上,把谈生意也当成轻松惬意的享受。

从错落古屋和村中的老路可以看出这个古村落还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近年又得到政府的保护,下梅村仍然保持着一份古朴而不失轻灵典雅。如果把穿村而庄的当溪形容为下梅村的血脉,那么当溪两岸现尚存完好的邹氏祠堂、邹氏大夫第、邹宅闺秀楼、西水别业、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以及镇国庙、天一井等古建筑就是这个下梅村的铁骨,这些砖雕、木雕和彩绘的艺术奇葩,透着昔日的豪华和富贵。每当夕阳西下时,暖暖的余辉洒在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上,温馨的场面会让你流连忘返。

沿着小河边行走,你会看到9个船坞,船坞见证着下梅村曾经是茶叶商贾的云集之地,兴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的历史。从如今的下梅村留有的清代民居三十余幢,可以看出当初的繁盛景象。据说当年的邹氏主要依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每年贸易量达到百万两银元。武夷茶市的盛况直到民国三十二年,那是在福州口岸外销的武夷茶,天心岩茶每斤为16银元,天心茶园产的正岩一斤的价值相当于千余斤大米的价格。足见那时武夷岩茶之名贵。

在下梅村逛累了可以静坐在河边长廊上发呆,也可以到下梅村人家中品茶,大凡在家里兼做茶叶生意的商贩态度都比一般的店家好。在他们家中殿堂坐下喝茶解馋并稍作休息,还可以和当地人攀谈了解下梅的历史人情。当地人家中一般都存有上等的武夷岩茶,我曾经喝过一位老人的“看家茶”,一泡放置时间约8年的老丛水仙,陈味正回甘好,韵味绵长。

世界饮茶缘于武夷

从文字记载追溯,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叶就作为珍贵的馈赠礼品在官吏富豪之间相互赠送,有唐代孙樵的《送差与刑部书》、宋代苏轼的《赠包安静先生茶》的诗词为证。从宋代开始,武夷山的茶就以贡茶的形式进行传播。当时武夷山的“苦竹里”和“鸡薮巢”等处为贡茶的产地。在明朝之后,武夷山风景区内建立了“御茶园”专属制茶岁贡皇宫。到清朝,武夷山茶叶到了鼎盛的时期,此时武夷山贡茶的数量已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而武夷山茶叶的贸易流通自宋代就以“建茶”、“降溪茶”流入记载,明代开始直名武夷茶列入记载。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叶内外贸易达到鼎盛时期。

武夷茶历史悠久,影响极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世界饮茶缘于中国,缘于武夷山。从外国茶叶语音的发音中还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很多人都知道英文中茶叶这个词的读音源自中国,普通话中的茶字读音却和英文茶(Tea)相去甚远,为何呢?早期武夷茶外销多由南下闽江和北上赣江,南下的到厦门和广州这两个口岸外销到东南亚和欧洲。由此引发世界各国对“茶”的不同读法。最早从厦门菜口茶叶贩运茶叶销售到欧洲各国的商人是荷兰人,荷兰人就根据厦门话的土语“茶”字的读音翻译而成“Thee”,如今发厦门口音“Tay”的有意大利语言、西班牙语、丹麦语、德语、英语,武夷茶早期还通过广州出口,发广州的土语的发音“Cha”的有日本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印地语等。

1638年,俄国大使斯塔尔科把64斤武夷茶带回彼得堡,献给了沙皇,从此俄国就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到康熙年间,山西茶帮来到武夷山采购茶叶,北上至恰克图进行贸易,沿途经过七个省,近五千公里路程。据史料记载:1735年武夷山往外运出的茶叶为一万多普特(1普特=16.3805公斤),到1840年运出的茶叶已达到五万普特。以武夷山为起点的这条晋商万里茶路,是丝绸之路后蔚为壮观的茶叶之路,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创作背景也引用了这段历史史料为题材。

和下梅村齐名的茶叶销售口岸赤石村,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因五口通商,海运开禁,福州港口通商后,武夷山的茶叶销售量激增而兴旺,茶叶销售口岸由下梅村逐转移至水陆运输条件更为便利的赤石村。昔日的赤石茶叶贸易口岸在茶叶交易的旺季是“日有竹筏百条、船只百艘,运输茶叶”。当年赤石小镇茶庄林立、茶叶飘香,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到了民国后期,因国内战事频繁,茶路受阻,赤石茶市逐渐走向萧条。从武夷山市中心驱车前往赤石村不到10公里,如今的赤石小镇三的大部分村民已迁居武夷大道旁的赤石新村,昔日热闹的小镇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走入平淡,古村镇里保留着数不多的民居、古树、庙宇似乎还向人们表明辉煌的往昔
武夷红茶走红英国

17世纪中叶,英国先后引进了咖啡、巧克力、茶这三种饮料,茶能从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欧洲人对东方文明的崇拜心理。在英国人心目中,当时的中国是文化高度发达的神秘的国家,中国的茶始终闪耀着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光辉,这是巧克力和咖啡所不能具备的魅力。但是,红茶几乎同时传入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同时,在德国遇到了啤酒的阻击,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圈中,红茶和红酒相碰撞后败北,加上红茶价格极为昂贵,必须得到皇家贵族的青睐才能在当地得以扎根。

武夷红茶漂洋过海来到英伦三岛,有幸被皇室捧为稀世珍宝。葡萄牙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是带去中国红茶作为“嫁妆”,在他们盛大婚宴上,高脚杯中盛满的红色闪亮的液体就是武夷红茶。从此之后,英国贵族成了饮用红茶的开拓者,随后在英国皇室贵族中饮茶之风日盛。

在此期间,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唐璜》(长诗)里道:“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武夷的红茶(BOHEA)。给予武夷红茶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直至后来发展成英国优雅的红茶文化,如今在英国已幻化出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茶会,下午茶、茶馆和茶会。

18世纪是武夷山红茶独步天下的世纪。红茶深入英国百姓之中还得追溯到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开通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广州五口通商,武夷红茶也进入历史最鼎盛的时期,武夷山茶叶贸易的口岸也由下梅转向赤石村。随着英国百姓喝红茶的人数增多,茶叶的贸易在英、荷、丹、法之间展开了剧烈的贸易竞争,英国红茶价格也缘于竞争而一落千丈,反而促使了武夷山红茶的出口量的增加。19世纪因为世界需求量的增加,福建各地也纷纷生产红茶,面对群雄并起的局面,武夷山桐木生产的红茶开始冠以“正山小种”的名称,言下之意只有武夷山的红茶是正宗产地,其余的都是“外山”红茶。此时的武夷山岩茶依旧红透英国。那时,只要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到伦敦,不久,伦敦街头就响起“武夷茶,先生,新到的武夷茶”的叫卖声。

然而,物极必反。在武夷茶极度畅销的日子里,却催发了一场战争。由于中国茶叶出口量迅速的增加,在1708-1760年中国间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有1.7亿两,当时中国因为茶叶的输出而富足。英国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东印度公司竟然采用毒品鸦片输出给中国,在1806年-1809年,约有700万元的银元从中国运往殖民地首都,随着鸦片贸易的发展,不但使得金银倒流,而且毒品在中国传播给国人带来无穷的痛苦,激起国人的愤慨,之后便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后中国被迫开通距离武夷山只有300公里的福州贸易口岸。

英国对茶叶的需求增加迫切致力在当时的殖民地印度试种武夷茶树。英、美等国家通过传教士和植物学家到武夷山来打探茶叶的秘密。在19世纪美国、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等国家都引种了武夷山茶。据有关资料介绍在1843年,东印度公司派遣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穷(Rorbeet Fortune)到武夷山采集标本,在他收集的情报中写到:“在海拔三四千英尺的山中发现了我急于寻找的红茶产地。”他还为打通武夷山到福州的运输通道出主意,并打探了武夷红茶的种茶和制茶的全部技术。

到1839年印度出产的茶开始进入英国茶叶市场。随后和印度一样拥有绝佳茶叶种植自然环境的斯里兰卡,借助英国的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红茶。如今,印度红茶产量居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红茶占一席之地的还有1924年开始种茶的肯尼亚。

早在北宋期间,武夷茶就移植到四川。台湾来福建赶考,后得中举人的林凤池,返乡时带回武夷山的青心乌龙36株,其中12株在冻顶山栽培成功,有此产生惠及后人的台湾名茶——冻顶乌龙。

曾经红透半边天的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就因为茶叶品种的异地移植和制作技术的泄露而逐渐淡出国际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销量锐减,桐木村的茶树险遭被砍伐该种其它经济作物的命运。如今,武夷红茶再次到世人的青睐,内外销售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已经恢复到历史最好的水平。

近年来,在正山小种的产地新开发出红茶极品“金骏眉”系列产品出现后,很快传到了国外,吸引了不少外国茶客。英国罗禅茶业公司业务代表品赏了金骏眉后,大为惊奇,立即站起来竖起大拇指,说没想到你这里还有这么好的茶,我绝对的服气了,不愧是我们的老祖宗!金骏眉的出现,标志着武夷红茶重新崛起,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目前市面上每500克金骏眉红茶已卖到万元!

武夷茶东渡日本

九十年代初期,日本到武夷山拍摄电视片《武夷岩茶》播出之后,就在日本掀起了“武夷岩茶热”,武夷岩茶被制成灌装饮料在市场上热销不已。电视片《武夷岩茶》较为系统地向日本人民介绍了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岩韵风味。

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女士来到中国。这位毕业于立教大学文学专业,曾到美国留学,攻读欧美文学的女作家,在留学期间,先后到过南美、非洲、西欧、东欧、亚洲等地旅行,写了大量的游记,著有《布拉格的忧郁》、《丝绸之路的后舞台》等书。她对中国的茶文化极感兴趣,她是第一次踏上福建武夷山,即刻沉醉于优美的武夷风光,更被“活甘清香”的武夷岩茶吸引。从此,她弃咖啡为饮武夷岩茶,从此与武夷岩茶结下不解之缘。左能典代回国后,在日本东京都创办了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沙龙——岩茶房。为的是让更多的朋友能够品尝到武夷岩茶,把中国茶介绍给更多的日本民众。

如今,“武夷岩茶坊”与日本七百多家企业,四千多名日本茶友,组成了传播武夷岩茶的文化沙龙,有三千多名日本茶友在品过武夷岩茶之后,慕名来到武夷山考察观光。岩茶房不仅有日本国的茶友,还有英国、俄罗斯、美国、新加坡、韩国等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及社会名流。左能典代在经营岩茶房的同时,还抽出时间撰述了四本中国茶书,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情牵武夷岩茶,醉心武夷茶文化的传播。她像候鸟一样,带来一批又一批日本茶油,带走一批又一批武夷山茶叶,到现在她已经22次来往于武夷山。

从宋朝末年武夷茶开始进贡看着第一次的兴起,从御茶园的新建为标志,后因贡茶的负担太重,当地茶农离家弃茶,茶园久荒的局面。这一起一落经历了约100年。

17世纪末武夷茶迎来了第二次鼎盛时期,这次发展的机缘是缘于制作法的创新,小种红茶的产生。在18中期由于武夷山小钟红茶的制作技法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交通不便的武夷山茶再次跌落了低估,此是武夷茶的第二次起落,历时不到100年。

第三次的发展是武夷岩茶的创制,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岩茶品味,鼎盛的时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后因武夷山地区匪患,茶园被破坏,嗣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武夷岩茶外销中断,再次跌入低谷。

相信地灵人杰,物宝天华的武夷山,具有得天独厚生长环境,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独有的岩韵的武夷茶,能再次崛起,红遍世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