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7666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4597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越老越俏的蟳埔女

已有 612 次阅读2009-8-7 22:03

越老越俏的蟳埔女








越老越俏的蟳埔女


图/文 陈峰




        儿时有一首流行歌,歌词是:"戴花要戴大红花 骑马要骑千里马 唱歌要唱跃进歌 听话要听党的话",从歌词的字里行间能读出约束和趋同。当年,只有在参军或者被表彰的时候,才能在胸口上佩戴上一朵红纸做成的红花,此时,佩戴这朵大红花已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国人的衣着打扮也成为歌词中颂扬的那种,出现惊人的相似。那时别说头上插花,就连脖子上挂根项链的都难得一见。然而,就在距离泉州市区不到5公里的蟳埔村,自始至终都能保留着头上带花环的奇特民俗,让人倍感惊讶。

        越老越爱俏

        从出泉州城沿着滨大道到村庄只要10分钟的路程。记得我第一次来蟳埔村时,车行驶到村中心的蟳埔市场门口,就看到在路中间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蟳埔"两个大字,此时我环视四周,不见闽南渔村常有的红砖翘檐,却是鳞次栉比的小洋楼,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渔村。
        因为没能见到古朴的渔村我心中难免有些失望,从后街头擦身而过的大婶头上佩戴的花环、和随后留下的淡淡花香却让我心中一喜,因为在经济发展后繁华的村落还保留着这花香袭人的美丽习俗值得探访。
        我打量着周围来来往往的大婶大娘们,不论是挑着担子、有点骑着摩托车,还是在家门口抱着孙子,或者站在街头聊天的,大部分妇女的发型都是扎成发髻,在发髻的中央插着一根筷子,以发髻为中心一圈一圈地绕上花环,最多的有5圈花。也有的头上未见绕有花环,但是也可以看到插了几朵绢花点缀下。但是这种打扮在年轻人中难得一见,当地的年轻人和其它地方一样,用各种时尚的发型点缀着他们的青春。反而是年纪越大的妇女越多人保留着带花的习俗。时常可以见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依然能见鲜花在发间绽放。
        当地人把围着发髻的圈圈小花叫做簪花围,组成这些簪花围是用小朵鲜花用细绳成串,根据花不同的眼神行程各种红、黄、白、紫等不同,一般一串就是一种花,平时佩戴的时候最艳丽的那圈放在最外面。她们似乎嫌簪花围还不够美,还在头上插上绢花搭配花环,头上好一片姹紫嫣红。
        正好看到一位在市场上卖菜的大姑娘请隔壁摊位的大姐帮忙梳头,这位姓黄的老板打11岁时就在这个市场卖菜,因为早上来得早,因此经常都在市场卖菜的空挡时梳头,在市场的柜子中藏有自己的发油,附近的姐妹们都经常帮忙对方梳头。她告诉我今天扎的是三环簪花围,一共买了50元钱。
        在蟳埔村可以看到许许多多面部黝黑的蟳埔女,海边的烈日晒黑了她们的面孔,他们中许多人听不懂普通话,但是交流时她们露出那份淳朴的笑容,在那漂亮的簪花围下被衬托的更加美丽动人。有趣的是,她们不厌其烦地在头上锦上添花,脚下却穿了双在简单不过的拖鞋,腰间还要挂一个当地人独用的红腰包。
        蟳埔女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这其中还有一段渊源。在宋代的时候,有个阿拉伯人在附近建了一个云麓花园,园里的许多奇花异木是从西域引进的,阿拉伯人常将鲜花赠送给相邻的蟳埔女簪戴,渐成蟳埔女的发髻簪花习俗。如今,云麓已成为花村,蟳埔女所用的鲜花仍来自这里。也有人说自汉代中国就有这种风俗,并举了历代的相关诗词来论证,比如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考证的事情留给专家去做,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妇人用红花围巾包扎的阿拉伯式的"番巾",却分明让人感受到些许西亚伊斯兰遗风。

        奇特的 蚵壳厝

        如果说蟳埔女的头饰是一道移动的风景,那么蚵壳厝(厝:房子)则是蟳埔古渔村的历史。
        在蟳埔村众多的洋楼间,还有隐藏着几条古老巷子,有几座保留的较为完整的蚵壳厝,顾名思义就是用蚵壳建造的房屋。墙体的四周依然是闽南地区的红砖,中间镶嵌着这白色的蚵壳,座房屋红白两色搭配的简单明快。那些以白色为主的蚵壳墙体,下配灰色花岗石墙基,中间红砖方框,鲜艳夺目。蚵壳就是海蛎的壳,遥想当初当地人无意间用海蛎壳来装饰出建筑的奇观。
         近距离触摸这些镶嵌在墙上的海蛎壳,会发现这种海蛎壳材质肥厚硕大,是当地海域不出产的大牡蛎壳。那么这些海蛎壳子又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为什么会镶嵌在当地的墙上呢?  
        追溯大牡蛎壳的来历,须从"海上丝绸之路"说起。据法石村老人会会长温太平介绍,2002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亨利来到这儿考察,他说在西欧的挪威、荷兰等海边也曾见过类似的"蚵壳厝"。可见泉州先民曾把对外贸易扩展到地中海沿岸。蟳埔村因地理位置处在晋江的出海口,是泉州对外贸易的重要码头之一,在渔村的海边码头曾经停靠着各国的商船,于是蚵壳(即大牡蛎壳)就有了来到泉州沿海的"正当理由"。其蚵种原产于非洲东海岸。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延伸后,这里成为番船商舶聚集之地。泉州乃至东海远航船队从古刺桐港放洋,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地中海沿岸贸易。返航时往往载货量较少,为使船舶返航行驶安全平稳,泉州先民---船工们便把在非洲等地当地人废弃的大型蚵壳装仓压重,以消除船舶轻载不安全的隐患,而抵达泉州湾后便把蚵壳丢弃在晋江沿海岸上。据近年专家考证,虫寻 埔海滩地表下积存大量见证"海丝之路"运回的蚵壳。而作为当时免费的建筑材料,蚵壳就成为蟳埔村先人建房的首选外墙装饰材料。除了美观之外因为蚵壳有天然的气孔,用它砌的墙在炎夏可以隔热,到寒冬又可保暖。而且柯壳还特别的赖海风带来盐分的腐蚀,如闽南沿海俗话所称"千年砖,万年蚵"。

        留住蟳埔风情的剪刀

        蟳埔女的传统服饰,是上衣为布钮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俗称"大裾衫",衣的下沿呈弧形;一般用棉布或宁麻做成,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裤则以黑、兰色为主,裤腰二尺四,裤脚一尺二,俗称"宽筒裤"。
        这种宽松、肥大的裤子,与蟳埔女从事的劳动有着密切关系,一来在海滩上行走时便于卷起裤管;二来宽阔的海滩男女混杂,无遮无掩。蟳埔女们只要避开人群,挽起一只裤管,就可以若无其事地"方便"了。
        在蟳埔街头有一间"蟳埔民俗服饰制作中心",进去一看,制作好的服装和蟳埔女独有的红钱包整齐地摆在那儿,见到我们进来老板黄章晨兴奋地迎上来,给我们做了一一介绍,从他介绍的字里行间可以看见到他对蟳埔服饰的喜爱,对自己能独家制作蟳埔女服饰感到自豪。当我们赞誉他为保护这独特的文化贡献巨大时,他开心地爽朗大小,并对我们说起这个服装店的前世今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街头从流行喇叭裤到牛仔裤,年轻的孩子都开始不传这种蟳埔女服装,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只好关闭了蟳埔女服装缝裁店,改行卖起了时装。直至1999年蟳埔村改为社区,街区文化宣传的需要,找到黄师傅帮忙制作大量的蟳埔女服装,并且劝说他重操旧业。黄师傅回想起自己改行期间还有许多的乡亲拿着布料来找他希望能帮忙做出蟳埔女的服装的情景,思虑再三,为了保留蟳埔的民俗特色,发扬光大当地的蟳埔文化,关闭生意还不错的服装店,开了现在这家"蟳埔民俗服饰制作中心"。
        让黄师傅感觉到高兴的是政府也非常重视蟳埔民俗文化活动,而伴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来这儿观赏当地的蟳埔独特的民俗风情,每天都有外地游客来店铺中参观和欣赏自己制作的蟳埔民俗服装。许多年轻的外地女孩也买回蟳埔民俗服装,有的情不自禁地就在店铺中打扮起来,能让外地人了解到蟳埔民俗服装,黄师傅就会从心底涌上一股欣慰。虽然今年的生意不是特别的好,只要能保本就一定坚持把这间店铺开下去,让自己手中的剪刀剪出这一抹蟳埔风情。

        妈祖巡香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蟳埔村妈祖巡香的日子,也是蟳埔村祭祀妈祖的节日。早晨7点多来到顺济宫(蟳埔村的妈祖庙),那里早已热闹非凡,进进出出都是烧香许愿的人们,挑着黄竹筐的蟳埔女们还在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赶来。黄竹筐里盛的都是自家准备的供品,见到一妇女供上的是龙虾和大螃蟹,看了让人垂涎欲滴。
        蟳埔村民过去是以打渔为生,在当地老百姓心中马祖是一尊"海上保护神",在福建沿海一代的渔民都信奉着妈祖。如今盛大的马祖踩街游行活动也表达人们对大海的敬仰,祈求海神的保佑。从2005年恢复蟳埔马祖巡香算起,距上次巡香中间已经相隔有五十多年了。
        这天上午,蟳埔社区家家户户门口都摆起了"香妈桌",桌面上供有鲜花、水果、包子等,同时在家门口的地面摆下数串的长鞭炮。等待着妈祖的到来。
        约在上午10时,妈祖神像被八抬大轿抬了出来,人们簇拥着、奔跑着,都希望能挨近抬妈祖的轿子。
        踩街队伍开始行进,最前面的是一面高约5的旗帜,上面秀有"天上圣母彩路旗"几个大字,拉着这面旗的年轻人把旗帜左右摆动飞舞着,动作的弧度越大表示对来年越有利,其后是执"头香"的阿婆,手中又长又粗的香据说有30斤重!她们的身后是一队阿婆执扫把做扫地状,扫除一路上的污秽和邪气。共有几千人的行列里,有腰鼓队、舞龙队、打锣队等各种彩妆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了几百米,当队伍从滨海的路边走过,停泊在路边的渔船也燃放烟花爆竹迎接,响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
        在游行中最惊险刺激的算是跳神火了。踩街队伍行进一段路程后就会遇到用稻草垒起来的火堆,这时抬着妈祖金銮的小伙子们一起吆喝着,绕着火堆快步跑了二圈后,然后在一鼓作气欢呼着从火堆上跃过。具当地的老者介绍,这个跳神火的节目,火烧得越旺,小伙子们跳得越起劲,象征着这一年渔民出海打渔收获越多,生活越红火。
        队伍中殿后的是一群最吸引眼球的蟳埔女,今天她们头上的簪花围格外隆重,此时整条街顿时成了花的海洋。有人做过统计,这天戴在蟳埔女头上的花环用去的鲜花达到20万元之巨。
        泉州"蟳埔女生活习俗"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蟳埔女的风情画卷将能完好地保留下去,将逐渐地被广大国人所了解和钟爱。

        旅行攻略
        交通:从厦门松柏长途汽车站乘大巴到泉州(新车站)。泉州新车站有到蟳埔的公共汽车,从新车站打车到蟳埔村车费不到20元。
        美食:春节期间正是蚵(海蛎)肥的季节,蟳埔的蚵特别好吃,不要错过蚵仔煎(海蛎煎)。
        住宿:蟳埔村目前尚未有商业性的旅游开发,村内没有宾馆酒店,可返回泉州住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