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无妄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5151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蒸笼岁月—— 一对农民工夫妻的城市梦(二)

已有 11067 次阅读2009-6-30 17:15

30、6月27日,是安徽省中考的最后一天。28日,夫妻俩跑到电话间,给家里的儿子挂电话。去电话间的路上,偶看他俩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谁知一接通,是个好消息哦!儿子中考考得很好,估计可以上重点高中,夫妻俩高兴坏了。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几乎是所有农村家长的共同愿望。这两天,张师傅家真是喜讯连连,看来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他们了。偶问张师傅,孩子暑假会过来看你们吧?他说是的。偶终于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装上空调。

31、 最后一天,张师傅给偶提了一个要求,给他们夫妻俩照一张合影。在这条小街的北端,离他们店大约100米处,有一个小型的公园。但这麽几年,夫妻俩居然从来没有进来过。偶说,就到公园里拍吧。走进公园,迎面就是一个湖,微风拂面,顿生凉意。张师傅说,原来这里走走,满舒服的嘛。偶想努力为他俩拍一张合影,可惜时间已经快到19点半了,光线已经暗了。夫妻俩很少照相,怎么也摆不出姿势。偶对张师傅比划,示意他用手搂住妻子肩膀。呵呵,估计张师傅此生是第一次搂住老婆照相哦。拍出来后,他俩看看显示屏,笑了。那是一个农民工对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希冀。





后面的话
张师傅的故事就说到这儿。
为农民工兄弟拍一个纪实专辑是偶比较早的一个愿望,但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这两年曾学习做过部分纪实专辑。但从来没有哪个专辑象《蒸笼岁月》这样让偶感到困难,无论是拍摄还是编辑。
首先要与拍摄对象沟通,说服他们,取得他们的同意,这是要花费口舌和精力的事。然后是做访谈。与以前做科研课题时一样,要预先编制好访谈提纲,以免遗漏重要的内容;还要选择恰当的谈话时间和方式,制造适宜的谈话氛围。再后是拍摄,夫妻俩活动的空间太小了,也太固定,太单调,太没有变化了。他们的包子店光线也不好,只有一盏日光灯。如何让专辑不过于枯燥,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只拍了一次,偶就知道这个骨头太难啃。赶紧向谭老师请求指导。老师告诉偶:
“1.尽量广角及大光圈镜。
2.争取不用闪灯,光线不好用高ISO,不需怕噪点,顺其自然。画面晃了,噪点啊全不要在意。当然技术好可用弱闪灯补偿主体,前提是保证基本环境的无闪灯的自然再现。
3.单一就单一,这就是特点。就要让别人看到那种单调、闷、重复没生气的感觉,真正的尤其底层的老百姓生活,就是这模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地重复的生活画面。有多少人能轰轰烈烈地张扬着存在呢?我就想看这感觉!你就用貌似流水帐式的闷记录去表现。
补充:不需追求画质,晃、虚、曝光偏差、色温偏差….一切无所谓!”
至此,偶向谭老师致以深切的谢意。在老师的指导下,从6月10日第一次“动工”,,到6月28日完成最后一次拍摄,前后19天,共计拍摄168张照片。终于完成这个纪实作业,尽管离老师的要求还很远。
最后是图片编辑和撰写文案,也足以锻炼人了。要从168张中选出30来张,也是件为难的事。画面要有代表性,拍的不好也不能丢。画面重复或没有代表性,拍得再好也要割爱。文案则不但要文字通畅,还要富于感染力,又应该有一定的深度。总而言之,这是第一次有意识地进入“创作”状态的尝试。技术、画面、表现力都存在问题。不管成功与失败,在偶的学习过程中,它都是抹不去的了。
请各位老师、朋友多多批评。





回蓝兄,您所说的第三点,偶是这样理解的。为什么这还是农民工的一个城市梦?他们在城里开了店,是否就是实现了城市梦了?远远不是这样的。在50年代形成的以商品粮和农业粮为标志的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是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农民工进了城,那又怎麽样?城市接纳了他们吗?他们能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公民待遇吗?他们有劳保、有福利吗?有公费医疗吗?他们能与城里人共享教育资源吗?社会保险覆盖了他们吗?统统都没有。这就是横亘在“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的鸿沟。他们正在为这天的到来在努力,在等待。一天没有实现,城市对于他们就永远是一个“梦”。好在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公正的呼声日益强烈,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复杂问题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社会保险将覆盖农民也成为未来的可能,这已经写进了中央文件。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第二个问题。这组专辑原来打算全部用黑白表现的。但是后来发现在弱光下简直无法成功地拍黑白片,大概主要是偶技术不行吧。于是只能改成彩色的了。而最前面用黑白拍的已无法恢复彩色了。最终有些不伦不类。算是交了一次学费。

第一个问题,蓝兄是开玩笑了。也是第一次感觉拍纪实并不比拍风光轻松。  

谢谢谭老师、破石版主和所有跟帖的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中国目前有1.4亿农民工,他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对他们的艰难的境遇和生存状况我们只有浮光掠影的了解。关注他们,是一种社会良知。可惜偶的水平有限,拍摄和编辑存在许多失误。你们的跟帖是偶继续努力的动力。

谢谢居士。上次失之交臂,甚为遗憾。你们身负重任,责任重大,多多保重!

您的意见非常正确。摄影是门遗憾的艺术,拍摄完了,才发现这样毛病,那样毛病,心想原来应该拍的更好的。以后偶会记住“镜头语言”与“视觉效果”这两个关键词的。

美美朋友,一定接受您的意见,等他们孩子来了继续跟踪下去。会及时发上来的。谢谢!

谢谢您的关注。偶问了张师傅,他们的孩子在本月14号来这里。偶会继续记录的。偶的初步设想是,拍一组以他们孩子的视角来看他们父母打工生活的片子。完成后奉上。

谢晚秋老师。一个小小的更正:不是上海,是南昌。

谢谢关注。您要有机会过来,偶想张师傅夫妻俩会欢迎您的。他们的包子店在南昌市贤士二路。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关注,不再一一致谢了。

这张帖子比在佳友后一些贴上人民日报官方网站人民网《图说中国》,刚刚看到已被收到人民网首页大图。一天时间,点击率已达20045(至今天21:03)这是大家对农民工命运的关注。谢谢朋友们的支持。


很欣赏凤眼这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咱们要多说说老百姓的故事哦。

寒见兄,好久不见了哦。谢谢您对题目“蒸笼岁月”的支持。这是“偶然得之”:既可点明了主人公的职业,又隐喻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
谢谢贝贝熊,泰山石、韦版、兴安狼的关注与支持。用偶们的相机去记录社会的进程,记录民生,记录发生在偶们身边的无穷无尽的故事是很有价值的事情,让偶们同行!
小安、SHANMIN两位朋友的回帖让人感动,谢谢了。

7月16日,张师傅两夫妻的儿子终于从安徽老家农村来到南昌看望爸妈。小张个子高大,身体壮实,话语不多,一脸憨厚。小伙子能读书,今年刚刚结束不久的中考,考了个630多分。
儿子来了,张师傅两口子精气神都不一样喽。发一张今晚刚拍的全家福,丝丝雨等关心他们的命运的朋友还在等着呢。

诚挚感谢千帆之都、丁庆林、冰清、网上农夫、谭老师、美美、lsf6427、眼随心儿摄、小安等师友对农民工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好人一生平安!
感谢墨非、影子300D、林海、西门子版主、皓月、寂寞的眼等师友鼓励支持。
寂寞的眼说的好,这辑片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题材,对狭小场面如何运用视觉语言完全没有经验,技术上还是比较初级的,这是偶以后努力的方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