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无妄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5151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爱茶 知茶 赏茶——访普洱茶爱好者佳友见仁见智

已有 3126 次阅读2011-3-10 08:27

早些时候就知道吉尼佛有个朋友见仁见智(茶摄一味)不但片子拍的好,常有深入见解;更兼是个普洱茶迷,其痴迷程度不亚于我玩HIFI。于是,在论片的同时,与双见兄约定有机会到他的茶室一品普洱,满足好奇心:普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张维良先生曾作乐曲《茶禅一味》,茶摄又如何一味?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说起普洱,几年前一位朋友曾送过一盒,那是第一次喝普洱。说实话,对喝惯了绿茶的我,一时难识妙处。茶水通红,口味与绿茶相差过大,甚不习惯,后来就放下了。当然主要是因为我不懂茶道,不会品茶,端杯即做牛饮的缘故。
   
    其实普洱是中国著名茶种,与其它名茶有显著的区别。百度百科有介绍:普洱属于黑茶,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今普洱市),故得名。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茶自然发酵,熟茶人工催熟。“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

    这次借广州年会的机会,终于有机会走进双见兄茶室,见识了普洱和普洱茶迷。
    1、在双见兄客厅,电视墙的装饰就满溢着茶味。哈哈,不愧是摄友,墙面装饰挺符合简洁的原则。没见过以紫砂壶悬于墙上的吧?





2、茶室墙面的转角处高高的柜子有别于一般的装饰柜,一边是双见兄收集的茶壶,一边是茶品。

3、客厅里还有一排葫芦造型的陶罐。这是啥玩意?我打开一只盖子,嚯!原来是茶叶罐。这一排有多少茶叶?双见兄告诉我,普洱茶越陈越好,不怕多。我顿时想起那些音乐音响发烧友,收集几千张唱片,哪听得完?我也有1500多张唱片,其实常听的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人一痴迷起来,是不讲那么多理性的。

4、茶迷喝茶是不用自来水的,这就叫讲究要从源头抓起。这个罐子里盛的水是专门从山上装来的泉水,甘冽可口。

5、6、茶家对泡茶的用具绝不马虎。上品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懂茶的大都会赏壶。把玩茶壶也其乐无穷。



7、摄影发烧友去云南自然为的是拍片。双见兄赴云南更重要的是深入山野寻找陈年普洱。人家家里供的是菩萨、财神,双见兄这儿“供”的是普洱上品。

8、9、云南普洱茶是我见过的包装最最朴素的茶叶。在豪华包装泡沫泛滥的今天,居然还有这种只用一张纸包装的商品。上面印的字也是不太讲究美感。其实,这些茶都是普洱佳品,绝非等闲之辈。这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人家靠的是几百年树立起来的口碑,不以漂亮的包装糊弄人。   




10、这是干啥?原来是台便携的电子称。每次煮茶要放多少茶叶?不能随心所欲抓一把。放多了放少了茶水都不能达到最佳。所以每次都要先称出茶叶的重量。

11、12、茶家喝一次茶,会让我这样的外行头晕,似乎有着无数的程序和手法。看看茶桌上这些家什,够复杂的了。再从称茶到暖壶到闻杯到小口细品到品评品质到必须倒掉余茶。原来,这就是几千年文明古国积累下来的茶文化。



13、这次拜访双见兄真使我开了眼界了。他为我烹煮了“三道茶”,有生茶、熟茶,还有二者之间的三种茶的不同口味、不同功效得以尽尝。第一道是2009年云南忙肺山普洱茶,香气浓郁茶气足,早上喝清肠胃。第二道是2004年的云南大雪山野生茶,滋味纯和,下午喝滋润肠胃。第三道是1990年云南勐海老砖熟茶,口感香、滑、甜,晚上喝养肠胃。呵呵,竟有如此多的讲究哦。


14、普洱由紫砂壶中倒入玻璃杯中,茶水之金黄澄澈十分诱人。普洱和其它茶种一个大的区别是即冲即饮,无需泡一阵再喝。

15、茶家都有特制的茶桌。这道沟一头连着桌下的容器,是专门用来倒掉余茶的。

16、茶桌上还有一物引人注目。原来是个喜乐哀怒紫砂四面壶,放在茶盘上既是装饰,又可用茶水淋湿养玩。

17、结束片  原想拍张茶室全景,无奈焦距不够用。双见兄一贯低调,不愿出现正面形象。我只能尊重他的意见,做技术处理。裁成这细长条倒也别有风味。

做这个专题,很是吃力。因为我茶文化知识准备不足,拍摄前又没有先做功课,双见兄深厚的茶道功夫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只能深致歉意了。
谢谢您的浏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