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梅生的影像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7729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古都寻梦之五――长城遗梦

已有 1557 次阅读2009-1-1 19:13


千块千块顽石迭,历史保我边疆盛。
兵马呼叫城内外,但到今日多孤清。
~《长城谣》

  长城,作为建筑,名列世界七大奇迹;作为象征,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没有到过长城的人,为它的声名所仰慕;到过长城的人,被它的气势所震撼。十数年来,从山海关至嘉峪关,绵延6400公里,我拍摄了数十座关城,塞外黄沙,边城晓月,数千年岁月的磨洗,虽不见累累征人骨,但在那呼啸的风中,却依稀可听见金戈铁马的嘶鸣,守城将士的呐喊。怀古是人的一种很自然的思想情绪,而万里长城所遗留下的却是一个千古不灭的辉煌之梦,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精神而奋斗。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王朝的过程中攻打过许多城池,深知城防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他的“高筑墙,广集粮,缓称王”的策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燕王朱棣夺位后迁都北京,更加强了对京北地区长城的修建,在其后明王朝统治的200多年中,长城的修筑未曾中断,其技术之精湛、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完善皆无与伦比,成为长城修造史上的最高峰。故京北的这段长城,始于军事防御的目的,却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段奇迹。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已成为世人皆知的旅游景点,金山岭长城也成为塞外奇观,而“藏在深山人未知”的一颗长城明珠—黄花城,却鲜为人知,十几年来我曾数十次登临黄花城,寒来暑往,几乎每一处可攀登的岩石和城砖,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历朝征战出京都要经德胜门,过昌平,现在这里仍然是京北第一交通要道,只不过由过去的沙石铺路变成了笔直的高速公路,这条路到明十三陵的长陵后拐了弯,进入了崇山峻岭的山区,蜿蜒曲折的山路似一条长蛇在山峰谷底爬上爬下,经黑山寨,过九渡河,到黄花镇,仅仅这些充满神奇色彩的地名,就会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多少次我停车驻足,依山远望,猜想着那山寨里是否还有征人的后裔,那河畔是否还有战马的蹄迹?过黄花镇往北3公里,即到金汤口,这是一处险要的关口,一条溪水从陡峭的山谷中奔腾而下,黄花城长城沿山脊奔腾而来,似一黄一碧两条蛟龙扭打盘结,十分壮观,沿城断崖千尺,老藤、苍苔、紫荆、黄花、悠悠白云飘荡在谷间,一派奇特的塞外风光。沿着残破的石阶,拨开茂密的草木,缓步登城。城基皆以四五尺长,两尺厚的大条石砌成,坚固异常,而城垛由于年久失修,多已残破,似老龙鳞甲斑驳。登上最高处的一座五眼敌楼,层峦迭嶂尽收眼底,长城沿山势陡然升高后又突然折向谷底,像一个大写的“人”字。天高云淡,只有苍鹰盘旋于山间。此时此地,人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时空,寂静的山野中,直接对话的只有前朝将士了。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4年)蒙古朵颜入塞,包围慕田峪关,袭杀明军守备,劫掠大量财物而去,自此边塞争杀不断。但由于古北口和居庸关向来防守严密,蒙古人即避开两处险要,从延订盆地沿妫河而上,在河谷中穿行,突破京师北部防线,此地外平内险,易攻难守。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改革派首领张居正调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入京镇守长城,抵御蒙古人的进犯。至此,展开了大规模维修、增建长城的工程。谭纶上书朝庭:“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皆瑕,比来岁修岁圯,徒费无益,请跨城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粮秣俱备,令戍卒画地受卫,先建千二百。”明确提出了建立敌楼的方案,完善了长城的防御性能。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记载“黄花城值天寿山之后,为长陵玄武,为京师北门,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而北连四海冶,昔人所谓拥护山陵,势若肩背者也。”道出了黄花城所处的险要形势,但此处又是城防薄弱之处,大将谭纶于此十分用心,直接监督修造,文物管理部门在此收集到的隆庆年间的七块石碑中,每一块都记有谭纶督造的事迹。由于山高路险,建城所用石材硕大,工程难巨,几千官兵和民夫,半年时间才修了七丈多(合22米),谭纶常常是餐风露出宿,不辞辛劳,亲自踏勘,亲自督建,其劳苦疲困与征战撕杀不相上下。然而朝庭中奸宦小人却在皇帝面前诬陷谭纶,说他偷工减料,屡误工期。隆庆皇帝听信谗言,降罪谭纶。直至多年后隆庆的继承者万历皇帝(公元1573年至1620年)巡视边防,见黄花城前临金汤口,背倚军都山,城基皆以巨大的条石砌成,高城巍峨,敌楼耸峙,坚不可摧,方知谭纶受冤,于是挥笔题书“固若金汤”四个大字,表彰谭纶,至此忠臣昭雪。每次登城,脚踏在那些巨大的条石上面,心中都生出无限感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屡屡发生忠奸不分,小人得志的不幸?在临近沟谷的一段长城,有数十米的坍塌,其他地段历经四百年风雨完好无损,不知何故,询问当地老乡,曰大跃进时全民炼钢拆城石筑高炉而毁,但因山路险阻难以运输而作罢,否则还不知要拆多少城!呜呼!天力难摧,人力竟毁。
在黄花城沿线发现的石碑不仅有谭纶督建的事迹,还有许多工匠的名字,其中有杨进方,王大令,丁才,刘甫增,李奉,李龙,梁守成,程老儿等人,这些直接建造世界奇迹的能工巧匠,是万里长城唯一的确切记载。看着这此普普通通的名字,就像是眼前走过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他们将永远与长城同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当你于秋高云淡之时登黄花城,看无数远山似大海波涛滚滚而来,一线绿水如碧玉珠练环绕山谷,心中不禁升起一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回溯历史,长城虽遗恨,但长城给我们留下的,仍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多少年纠集于心头的长城情结,化作了我对祖国山川的至情至爱,每当我站在长城城头,我都想高唱一曲:我爱你,中国!



  “万里城头吹画角,当引长歌到碧霄。 ”

梦到何处是归程


  自小生活在京城,那时觉得北京城特别大,天特别高,经常有成百只的鸽群响着悠扬的鸽哨盘旋在紫禁城的上空,我坐在紫禁城大殿的台阶上,呆呆地望着那么多的大房子,小小的脑瓜百思不得其解,皇上在哪儿睡觉呢?皇上吃什么饭呢?皇上有妈妈吗?慢慢地长大了,看了许多的书,知道了许多有关皇上的事,小时的许多疑问找到了答案,当我以一个摄影家的眼光再浏览北京城时,突然觉得她变小了,变拥挤了,变得现实了,新建成的数十万栋高楼大厦把紫禁城埋在里面,长城成了围墙,古刹改成了游乐场,古城在慢慢消失,就像我那童年的梦境。


  为了追寻那逝去的梦境,我把照相机镜头对准了那风雪迷漫的西堤断桥;山雨欲来的长城;夕阳残照的故宫;荒烟蓑草的古刹,拍摄了几千帧遗留历史原貌的珍贵照片,同时也把我的情,我的梦留在了这些照片里。故事性的历史无法重演,我只好躲在宫墙后面,把这些故事用文字讲述给读者,照相机的镜头无法摄下已经逝去的影像。


  山一程,水一程,梦到何处是归程?对一个浪迹天涯的摄影家来说,追寻逝去的梦境是他生命的原质,《古都寻梦》的数百张照片和几篇小文到此暂时结束,但梦却未醒,不知何时,仍还会有梦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