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梅生的影像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7729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大宅门之深深沉沉浮浮

已有 1854 次阅读2009-1-1 08:00

  晋中富商,喜筑豪宅大院。自元末至民初,历经六百余年,随着财富的积累,在山西中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座座硕大的院落拔地而起,这些建筑群以家族聚居,动辄几百上千间,雄浑坚厚,蔚为壮观。几百年历经天灾人祸,战火兵燹,虽满目苍凉,但根基深厚,颓然而不倒,默默无言中,向人们展示着逝去的繁华。因以家族为聚,故民间习惯以姓氏标称,于是就有了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渠家大院等几十座大院雄距在苍茫的晋中平原上。


  从山西省会太原府出发,一路向南,过祁县,越平遥,临介休,直趋灵石,计136公里。山回路转之际,两座城堡式建筑,蓦然出现在黄土高坡之上,此王家大院即是。王家大院居于静升古镇,距灵石县城12公里,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南面是葱笼的田畴,北面是平缓的土坡,在山西这块荒凉而贫瘠的土地上,这里也算钟灵神秀之地了。元仁宗皇庆年间(公元1312-1313年),太原王氏族人王实迁至灵县静升镇,600余年来,以商贾起来,步入官场,宗支繁衍,渐成巨族,至今已传至第26世。因王实以前无族谱可查,故尊王实为灵石静升王氏始祖。


  王实,字诚斋,初以佃耕为主,兼营豆腐坊。他做生意,正像他的名字一样,诚信而实在,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数年之后,渐成气候。以农耕及小工商业主为主的王家,非常重视教育,办义学、修文庙、建学馆,至18世纪,已培养出生员129人,监生211人,举人进士层出不穷,教育整体提高了王家的素质,做了大量的人材准备,至明末,河北山东等地因战争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畜力十分短缺,王家看准机会,集重资从蒙古贩运牲畜。他们收买官府,打通关卡,结交民间豪杰,黑白两道路路皆通,凭借金钱、义气,信用,数年之间获得重利,为王家数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经济基础。


  王家自第13世王兴旺发迹以后,果然十分兴旺,大兴土木,开始修建王家大院,住宅、祠堂、牌坊、戏楼、坟墓,从康熙(公元1661年)一直修到嘉庆年间(公元1811年),150余年的不断修建,再加上王家初期的住宅,在静升古镇上建起了一座座栉次鳞比的高墙大宅,计有拥翠巷、锁瑞巷、钟灵巷、红门堡、拱极堡、铁门院、义安院、当铺院、高家崖等数十处院落,其中犹以红门堡、高家崖两处建筑为最。近十年来,为追寻祖先的遗迹,拍摄中国古代民居,我曾跑遍了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浙江、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的近百处古代民居,当我第一次登上红门堡的亭楼,望着夕阳下这高大深远的层楼叠院时,我不禁目瞪口呆,恕我见识短浅,但这是至今为止我在中国境内见到的单姓家庭聚居的最大的宅院何以见得,王家大院的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而北京故宫的建筑总面积亦不过17万平方米,相形之下,可想而知,这需要何等的财力,何等的时间,何等的精力,何等的气魄才能等而为之啊当你两眼发直地望着这连绵不断的高宅大屋时,你不禁会发出入俗但绝对实在的感慨:“这王家,太有钱了”


  徜徉在暮蔼沉沉的深宅大院之中,青石板上回响着“砰砰”的脚步声,猩红如血的大红灯笼悬挂在高高的屋檐下,“资政大夫”、“中宪大夫”的衔称赫然其上,诉说着主人昔日的威严与财富。转朱阁,低绮户,推开一扇沉重的大门,一幅别致的匾额横陈其上,“学吃亏”,我楞住了,善于精打细算的晋商传统如何教人去学吃亏呢?处处吃亏,这大院又是如何建起来呢?回来后灯下翻捡旧籍,王氏族人的事迹渐渐浮现出来。康熙十二年,王氏14世族人王谦受、王谦和北上贩马,客店之中遇两位朝廷差官,二人上前套辞,茶酒相待,言谈之中已如老朋旧友差官告知朝廷近期陕西平叛,急需大批军马粮草,二人正急如星火地催办此事。王氏二兄弟当即毛遂自荐,欲为国分忧,以经营牧畜之优势,向平阳府献良马24匹,取得官司府信任,得以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借得官威,万事顺利,兄弟俩一个北上塞外贩马,一个南下中州集粮,但凡草料鞍辔、军需衣物顺手购来,俨然成了清军的军需部,当然获得甚丰。战事结束,朝廷嘉奖,王氏二兄弟自不例外,生意也因此做进了京城。此“学吃亏”之一例也,初舍以茶酒,二献以良马,即得以军需重利,这“吃亏”二字,非悟性极高之人,何以学得?记得年轻时见扬州八怪郑板桥所书条幅“吃亏是福”,总不理解,当以为郑板桥怪异禀性所致,在这王家大院里,又见了“学吃亏”的典型范例,方知这世上之事,非常规得以矩之,我等书生意气,要学的道理岂能从书本上得来?事情这里还没有完结,康熙61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为庆祝自己大寿,举办皇恩浩荡的“千叟宴”,年届古稀的王谦受有幸成为赴宴者977人中的一位。自此王氏家族得势于官,得利于官,红极一时,延益子孙。当然,由于禀性各异,学养不同,王氏族人中也有不肯吃亏的,在位于高家崖与红门堡之间的道左沟,有一处院落名为“铁门院”,其院墙高瓦厚,铁钉裹门,坚固无比。院主人刻薄成性,吝啬无比。王氏族人中长辈经常劝诫训斥,其皆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信奉曹操的“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做人信条。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山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但铁门院主人却紧闭大门,凭其仓中有粮,院中有井,任饥民哀求乞讨,不舍一粥一粟。如此岁月,如此心肠,已使饥民怨声载道,恨之入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有人翻墙潜入,见人就杀,一口不留,转瞬之间,老小二十余人,皆成刀下之鬼。这为富不仁之人,这刻薄悭吝之人,吃不得亏,终成大害。百十年来,人们一谈及这震惊山西的王家血案,或痛慨,或怜恤,究其根源,“学吃亏”的祖训尚可让今人玩味再三。在今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发财致富的人捐资办学者有之,奉行公益者有之,亦有人花天酒地,鱼肉乡里,焉能舍得一点一滴呢?这做人做事的道理,“舍得舍得”不舍为何有得呢?
王氏一族从尊祖王实起,盛于康熙,衰于光绪。18世族人王汝成、王汝聪二人有四子四孙,皆因吸食鸦片而家败人亡,惟一的曾孙王嘉言还是过继子,在光绪17年(1891年),将高家崖建筑群仅以936两银子的代价卖掉,坐吃山空之后,则混迹街间,沦为乞丐,令人不禁扼腕唏嘘。想当年,这几万平方米的大院落,是多少银子堆起来的


  王家历时六百余年,至今26世,创世维艰,由穷而富,耕读传家,致商以仕,闻达于朝廷,显赫于乡野。然年深日久,人丁渐多,族派分支,教化莫及,纵有不肖子孙滑向纫绔,家风尽弃,衰败颓之,亦是必然趋势了。大家族是小社会,小家庭为社会之细胞。生败存亡固然有社会大潮流之影响,但一个人,一家人,一代人的德才智则更能决定自身之浮沉。纵观王氏家庭之历史,奋发辉煌至衰败,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翻起的是浪花,沉下的是泥沙。至如今,只留下这凄凄衰草,深深宅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游人驻足留连之时,是惊叹,是感慨,还是沉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