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jesseli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917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我与佳能的亲密接触-1988-2005年的一个小结

已有 1967 次阅读2006-1-4 03:12

1988年,第一次出国,回来时大件买的不是电视,组合音响,而是佳能A-1,从此踏上佳能这条“贼船”,为什么选佳能呢,说起来大家可能觉得很可笑,那时对相机一窍不通,只是在大学毕业前,突然对摄影感了兴趣,把那时在武汉能买的所有摄影书全部买了回来,但那些基本上都是关于摄影技术的,如,人像摄影指南等等,关于器材的书很少。我是个喜欢自动化程度高的人,在选择相机时,自动化程度是最主要的因素,那时查了许多能找到的,现在看起来是少的可怜的资料,还是根据摄影世界的一篇很简单的比较文章将目标锁定在佳能A-1,尼康FA,和理光的XR-P(好像是这个型号),现在想起来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出国人员服务部没有XR-P了,而尼康只有FG-20,剩下来的只有A-1了,于是就买了,开始爱不释手,P,AV,TV,M,自动闪光和收缩光圈自动曝光等模式应有尽有,等玩到一定程度了,才知道那个自动闪光实际上是一个很傻的自动功能,和当时已经出现的TTL闪光差的太远了。玩过一阵后,觉得套机的镜头FD35-70/3.5-4.5不够用了,于是又买了一个图丽的70-210,那时没钱,只能买最狗的狗头了,再后来又买了一个50/1.8,想感受一下大光圈的效果,结果,玩了没多久,基本上就不玩了,也就是出国时带着,给团里的人拍拍到此一游的片子,虽然拍片子不多,但对相机的资料倒是很感兴趣,那时出国,每次都要买几本国外的摄影杂志,最喜欢看的是英国的实用摄影(Practical Photography),那里面的相机评测,每期必看,但后来换了工作,出不了国了,这方面的信息就少了。

EOS5出现的时候,我为佳能的高科技感叹,总觉得眼控这玩意太神奇,几乎是不可能的东西,有机会一定要试试,但那时也只是这么想,直到某天无意中在燕莎看到新出的50E,立即钩起了我的兴趣,毕竟50E的价钱比5要便宜多了,于是在1997年的7月,花了4000多元从金广角拿下了50E,买的第二天就到佳能新天地将A-1那一套寄卖了,两天以后醒过神来,后悔不该卖A-1,再去新天地,发现机身已经出了,这成了我的一个终身遗憾。进了50E后,陆续又进了28-105和100-300,这两个镜头当时是消费级的首选,都是58的滤镜尺寸,都是环形超声波马达,都是内对焦,焦段结合也非常好,但50E只有横排的对焦点在竖拍时很不方便,正好,佳能又推出了7个对焦点的也是眼控的30,于是一咬牙,在2000年又买了一台30,呵呵,那时花了4050,没过几个月,机器就降了1000左右,不过我这个30是较早的,日本原装的机器,除了不能用俄罗斯的手动头外,一切都好,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后来非日本原产的30和30V经常出现的快门故障,从50E到30,我实在是爱上了眼控,平时拍片99%都用它,几乎没有失败过。

2002年,和几个同事相约去三亚度假,那时曾经让我魂牵梦萦的EOS3已经降到7000左右了,于是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即3的防水防尘功能和1N相当,在度假出发的头一天,从西单的天普芬,花了7200,拿下了3,呵呵,这机器不愧是准专业机,拿在手上那手感,按下快门那感觉简直是太棒了,从此50E和30就处于半退休状态,3成了我走哪带哪的机器了。也是在2002年,我通过别的网站来到了佳友在线(那时还叫佳能一族),从此我的“摄影生涯”开始了新的一页,通过与各位佳友网上和面对面的交流,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摄影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但佳友在线绝对是个“毒窝”,28-105,100-300已经不够用了,慢慢的又上了EF20-35/3.5-4.5USM,420EX灯(以前对380EX很感兴趣,但只能俯仰,不能左右摇头实在是觉得难受)。以前用的那个“破”脚架也被055B+141RC代替了。后来又上了XH,将100-300以1000元的价格出给了五棵松的一个二手店,又买了一个适马的105微距,拍摄时发现20-35的变形很厉害,又买了一个适马的24/1.8定焦,某日在金广角看到了50/1.8II,觉得标头很值得一玩,再加上价格实在是便宜,虽然不是计划内,但还是拿下了,遗憾的是这个头从拿下到现在基本没怎么用过,因为自我感觉标头很难用。有了24/1.8,50/1.8II和XH后,觉得拿三台机器实在是有点浪费,于是将50E和28-105给了老爸。

随着在网上和大家的交流,也随着对上面3台机器的使用,我对原来的EOS的兴趣也越来越大,终于从网上又买了一个EOS650,这台机器是第一个EOS相机,拿到手后,发现它的做工、手感远远超过了50E/30,只是毕竟是老机器,声音大了点,还不能中途退卷后留头(那引片器到现在我还不怎么会使),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是找个冲洗店让店员帮我将胶卷头引出来。

再后来,从网上看到上海的K版要出极新的630,于是通过暗盒将这个机器收到手,这630可是佳能第一款带跟踪对焦的机器,还有用户自选功能,和650的操作基本一样(两个机器的外型几乎一模一样),拿起机器很快就上手,而它的跟踪对焦非常迅速,准确,从此它成了3的辅机,而在扫街时,它俨然就是主机,因为它个头比安装了手柄的3要小多了,很方便放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包里,随看随拍,我用它拍了不少黑白片,其中有几张自己感觉不错的片子。

2003年中,帮同事挑DC,我这么个原本顽固的胶片派,终于对DC感上兴趣了,当年11月,我去了景明,拿下了A80,但对那时已经很“流行”的DSLR如D60和10D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在年底,我的一个在某新闻单位的同学马上要外派,他给我来电话说领了两台1D,其中一台可以在他出国前借我玩,我带着1D去了雾凇岛和冬天的坝上,经历了-30度的洗礼,让我对佳能的机器更是刮目相看了,当A80的液晶屏因寒冷而出现拖尾现象时,1D,3和630还能正常使用,那时我就觉得玩佳能的DSLR,非1系列不可。

这种想法直到2004年的9月,我帮石头蛋蛋和一粒沙挑选20D时,终于被打消了,而主要原因居然是20D上的那个摇杆,可以方便的选择对焦点,我以前的机器中多对焦点的机型我全部用眼控,也曾试过通过前后两个拨盘手动选择对焦点,但从来没有像眼控那样快。于是,在2004年9月23日,终于出手,拿下了20D,从此,所有的胶片机都处于半退休状态了,关于20D的使用感受,我在20D使用一周年记中已经说了一堆,这里就不用再说了,总之这个机器就是好。

2005年的某天,从网上看到天津一个网友要出手EOS100,这个机器是佳能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所有EOS系列相机中最安静的机器,我曾经在1992年看到上面说的英国摄影杂志上的一篇评测,记得当时因为那个评测好几天睡不着觉,为了弥补当年的心愿,托8360版主拿下了。这机器却是安静,而且个头比起同级别的50E和30都要大些,拿在手上手感非常好,但做工却是比650/630要差些。它还是佳能中级机里第一个带机背的快速拨盘的机器,用起来非常方便,遗憾的是其用户自选功能中没有退卷留头的选项,好在买这个机器不是为了用,而是抱着还愿的心理拿下的,这个缺点也就忽略不计了。2005年9月,在沈阳的916五周年纪念活动上,以700元的价格还拍下了一个EOS10,这是佳能第一款多对焦点的机器,也算是一款里程碑的机型了,陆陆续续,在2005年还进了些好东西,如EF20/2.8USM,基本上解决了用20D扫街的镜头问题。从上海的Agains那里又买了MT-24EX双头微距灯,佳能原装远距离遥控器等等,这样,我手上目前的EOS就有了650,630,10,100,50E,30,3和20D了,镜头除了上面说的适马24/1.8,XH,105微距外,还有EF35/2,EF28/1.8,为了用20D拍一些朋友婚礼,公司集会等“特殊”场合,还有一支适马的18-125DC镜头,闪光灯除了420EX,双头微距外,还有一个550EX。唉,佳能这条贼船看来是下不来了。


真要收齐谈何容易。1系列当然好,不过作为“里程碑”的一些机器并不一定是1系列的,1系列的都是在这些里程碑的基础上出来的。我收这些机器许多都是为了圆当年的梦。
呵呵,烧是烧,但是钱少呀,我的东西中镜头很多都是副厂的,那些广角头除了20-35和24/1.8外都是二手的,老机器也都是二手的呀。不买1系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贵,觉得不值呀。
哈哈,北方不比南方,不容易长霉的,我一般就把它们放在书柜里,到现在好像还没这个问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