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光与影的结合 http://bbs.photofans.cn/?9876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澳門印象(三)

已有 21650 次阅读2007-12-25 10:07

松山燈塔與另兩座三百年古蹟松山砲台和松山教堂,構成松山三古蹟.



1622年6月24日,荷蘭戰艦入侵澳門,葡萄牙駐軍初期潰敗,後來在大炮台發炮擊中荷蘭指揮艦,引起大爆炸.荷蘭兵傷亡枕藉,葡萄牙兵乘勝追擊,抵抗了800 名荷蘭兵的進攻.關押荷蘭戰俘的地方,后战俘也回不去就留在澳門生话,这一地段被称为荷蘭園.









位於得胜马路东望洋街,东望洋斜巷之间,皇都酒店的间前,有一座铜像矗立,绿草如茵的花园,名曰华士古达嘉马花园.花园始建於1898年,由葡国工程师鸦寮努尼士设计,为纪念葡萄牙航海家华士古达嘉马而建.园中栽植富有南国特色的树木,排列整齐,盆花点缀,红色木椅设於其中,堪供游憩.花园更附设有儿童游乐场.供小朋友嬉戏玩耍.



建於1925年,是澳門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又一代表,並引進了一些折衷主義的因素.



嘉思欄砲台是位于澳門大堂區之古老砲台.曾是軍事防禦據點之一.嘉思欄砲台曾為沿海第一道防線,與媽閣砲台、仁伯爵砲台、聖約翰城堡及三巴砲台互相連貫,防守澳門東南方向的沿海地區,砲台名字是紀念一艘名叫嘉思欄(Gallias)的葡萄牙戰船,戰船在1622年(明朝天啟二年)抵抗荷蘭人入侵澳門時被擊沉.早年葡國人在該處建工事、築砲台.1629年,砲台建成今天之規模.砲台上的石牆高二丈、寬二十多丈,放有大砲十台.石牆以巨大的麻石砌成,堅固挺拔,數百年來,多次維修,保存至今.砲台後的樓房是兵營.1584年,西班牙傳教士在嘉思欄砲台後址建立聖方濟各修道院.其後羅馬教會實行改革,修院廢置多年.後來修院改為兵營.七十年代葡兵撤出後,該處改為保安部.毗連則改建成為了今日的嘉思欄花園.園中圓柱形建築物前身為歐戰紀念館,以紀念葡萄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士兵,現已成為澳門傷殘人士協會的會址.



























民政總署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02年元旦成立,統管民政及市政事務的部門.
樓高二层,具葡萄牙南欧式风格,自1784年建成,外貌依然,那三角窗檐'小露台'麻石窗樞'粗铁窗花等,散發古扑,典雅的氣息.前身是议事亭,用作明'清官员与葡人办理居留及商談贸易事宜的地方.其后,澳葡設立'议事公局'.1783年承購议事亭地段改建成办公大楼,直到40年代中期才改为市政厅,管理澳門事务.200多年來虽經过多次修茸,仍具古色古香,会议厅灯饰,桌椅,保持16世纪宮廷式布局.石级梯间墙上镶嵌葡国彩瓷砖,別具特色.內設有圖書館為一古籍圖書館,主要收藏1950年前出版的西方文獻,館藏約3萬冊,包括葡國文學,英國文學,中國文化和藝術書籍,還收藏19世紀出版的西文報刊,西方古籍,有許多歷史性文物与石刻,具有参考价值,颇为珍贵.
大樓入口門楣上,刻有葡文「忠誠可靠,謹此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 NÃO H OUTRA MAIS LEAL)是葡王約翰四世(D.João IV)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頒賜給市政廳,以嘉許其對葡萄牙皇室的忠誠.




























盧家大院
位于大堂巷79号的“盧家大屋”,又名“金玉堂”是澳門著名商人盧九家族的(前面介绍盧廉若公園主人)舊居之一.盧九本名盧華紹,在廣州以錢莊、鴉片及賭業起家,是第一個將賭博業帶進澳門的,也是第一代的澳門賭王.盧九和他的長子盧廉若都是澳門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
“盧家大屋”约落成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盧家大屋是用厚青磚建造的中式兩層建築,是晚清時期廣東民居溫婉纖細風格的典型.三進三開間上下兩層的格局,內部融合了中西方的裝飾手法,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滿州窗,又有南歐特色的青花瓷磚、鑄鐵欄杆,頗有中西合璧的趣味.
 光是窗子,就有加了彩色玻璃的葡式百葉窗和窗格子設計成「富貴榮華」字樣的中式木窗等好幾種樣式,這種室內裝潢恐怕還真只在澳門才看得到.

























中國的當鋪一般認為不遲於南北朝出現,當鋪在歷史上還有典鋪、解鋪、解庫、質庫、長生庫、抵當所等不同的稱呼,但典當活動卻早已盛行.漢代時,典當在民間非常普遍,當時司馬相如曾把自己穿的袍子拿到集市上陽昌家裡去賒酒,有了錢以後再去把它贖回來.現代意義上的當鋪卻是出現於南朝.
澳門的典當業與賭博發展息息相關.昔日的當鋪集中於新馬路、庇山耶街、清平直街、板樟堂等地,八、九十年代則集中於火船頭街、新馬路及約翰四世大馬路,現在則集中於新口岸和葡京酒店一帶,此現象均顯示出澳門的當鋪均集中在最繁盛和最接近賭場的地區.
「押」的利息雖然比「當、按」為高.但抵押物品所得的金錢較多,因此成為賭徒或急需現款的人士經常光顧的地方.抵押的物品一般是手錶、首飾、墨水筆等,這種現象與今天的按押店所受的抵押品不相伯仲.  由於澳門的賭場均為24小時營業,所以不少澳門押店都跟隨賭場的營業時間,而招牌下面都註明了「通宵營業」的字眼,以表明會在整個晚間營業.而又因為過去往澳門的賭客大都來自香港,為了方便港客,一些當鋪還設了「澳門押,香港取」的特別經營方式,這些押店與香港的押店有聯繫,只要顧客要求,便有專人送到鄰埠的押店去,讓客人贖物,但要享用此等服務,是要額外加收手續費的.而提供此項服務的當鋪,門側會寫上「港九取贖」的字眼,有些甚至在招牌旁邊再強調標明「可往港取貨」以示押客可在押商所委託的香港押店贖回押品.2003年3月21日,一間以典當業為主題的博物館──典當業展示館正式開放.





















同善堂是民間慈善团体,早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創建,初期在议事亭前地14號,位于今曰邮電大厦前的小花园,是一幢両层高的中式金字顶小楼房,门楣石刻'同善堂'3个大字.约至1920年被拆去,改建今日的邮电大厦.至1924年在庇山耶街落成,同善堂迁入办公至今,该建筑物向各界筹款兴建.堂内現存有(倡建蚝鏡同善堂碑序),(重建同善堂碑记)及木匾`雕塑`相冊`及实用品,是该堂具历史性的珍贵文物.百年来本着'同心济世,善氣迎人.'的宗旨,特別是赠医施药,施粥施衣,泽及無数贫苦居民,获得社会各界人士贊賞,信賴和支持.



大炮台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海拔52米的小山頭上,西側緊靠聖保祿學院遺址.炮台由該學院耶穌會會士於1617年開始修建,直至1626年才正式完成.炮台佔地約8,000 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邊長均約為100 米,四個牆角外突成為棱堡,炮台東北、西南及東南面牆身建基於3.7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牆身以夯土砌建,並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盪,堅實非常,牆高約9米,往上收窄成2.7米寬.子牆高約2 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


















莲溪新庙座落在新桥区中心,門前有石刻,木刻楹联:'镜湖恩曜聚;莲島瑞葩重','庙貌巍峨地与莲峰竞秀;恩波浩蕩源偕镜海長清',把莲溪庙与澳门紧密连扣起来,更突出赞美莲溪庙;該庙始建何時,已無碑记可考,仅知原是一座小庙,处河涌'莲溪'之畔,取名莲溪庙;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擴建,故有'莲澳新庙'之称;光绪年間再经重修,庙貌保留至今.庙凡三进,两叠为神殿,供奉之神颇多,唯以华光大帝为主,往昔誕期,多在庙前搭建戏台,演出神功戏庆賀,頗為热闹.庙宇的砖雕'木雕'灰塑壁画,都是我國傳统艺朮作品.
庙前旷地,面秩宽廣,除搭建木屋外,永乐戏院,蓝球场和新桥花园,均是近40年来先后兴建;这里也是澳门有名的舊货摊市集,每天上午开市.


























澳門的建築也是耀眼的亮点



























大堂位干大堂前地,庄严伟岸.大堂前地原是小山岗,岗下南湾一帶仍是海浸之区,葡人常來此教堂祈祷時,并眺望海上船只,盼望親人遠航归來,故大堂被称为'望人寺'.而今,教堂环境大变,南湾不仅填海成陸地,且矗立高楼大厦,遮挡了望海視线.
这座教堂于17世红時期已存在,至1849年因残破不堪,由教徒集资重新兴建;继又因采用木料结构难以耐久,延至1937年复又颓废,遂改为三合土建筑.大堂虽經两次改建,外貌仍大致保存,只是两侧钟楼形式略有不同,原來的钟楼比現在多一层,高耸主建筑之上,顶层为圆盖亭子式,今则为方形.
称它为大堂,并非说它是澳门教堂建筑最大的,而是因其奉祀之神为显赫有名之圣彼得;也因是澳门天主教教务行政之中樞.大堂俗称'大庙',因昔日人们習慣称呼'庙'之故.不少教徒前往祈祷,每届圣诞举行午夜弥撒,更是拥挤.教会重要宗教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
教堂外形筒㭂,而內部建筑精巧奇丽.祭坛下面是古墓,是与宗教有關,它也保存多帧著名宗教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