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李少白的影像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75340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快乐也是一种追求

已有 3232 次阅读2009-1-1 08:00

    什么是摄影?拿相机拍照就是摄影。为什么拍照,答案就多多了。相机是延伸扩展人类视觉的伟大发明,相机最神奇的功能就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复制客观世界,能记录事物变化的瞬间,一句话就是可以写真。将摄影用于地理发现,科学研究,军事侦察,新闻报导……等等都是利用了相机的这种特性。去进行具有社会功效的拍照。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相机的普及,随着数码技术的登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摄影的行列,据说中国目前有四千多万人拥有照相机。如此庞大的爱好摄影的人群,他们拿着照相机又在干什么?有的拍自然风光、花鸟鱼虫;有的拍身边的凡人小事,远处的民风民俗;有的拍传统文化,即将消逝的景观;有的拍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眩目的时尚风情;有的拍社会上不尽人意的负面,关注弱势群体……,综观他们拍摄的题材各式各样,然而其中比重最大,拍的人也最多的,还是风光摄影。于是有些人对此不满意,甚至认为是个大问题,在很多场合对此发难,近来就有人借用西方人之口说:“他为什么不关心他们国家的现实生活,而只拍夕阳下的山峰?”“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拍风景照,而不太关注人本身?”还有人将这些风景照刻薄地讥为美丽的垃圾。这一类的言论实质是强调纪实摄影,贬低风光摄影。认为照相机的镜头应该主要对准社会,对准人,要肩负起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的任务,要以正义感来取代美感,要让心灵震撼的重来取代感官愉悦的轻。在他们眼里那种带有业余性质的沙龙式的摄影不仅无益甚至有害,应该狠狠地批判。这类观点目前甚为流行,几乎无人敢碰。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举着人本主义的旗帜,而人本主义是强调人高于一切,是当今与先进世界接轨的重要标志。如果对此谁有疑义,谁不这样做,就会被视为落伍,老土,弱智。在这种观点的倡导下,把纪实摄影提高到吓人的高度,大有将摄影统统格式化态势。


    我以为这种观点有很大的偏差,为了把问题说清,还是先从照相机到底能干什么说起。有的人拍照是作为某生的手段,因此要强调职业性;有的人拍照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或用相机批判社会,或用相机表达观点,或用相机进行艺术创作,提倡的是使命感;还有的人拿相机是寻求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并不想用照相机去换取生活所需的物质、金钱,也不想通过摄影在社会上去宏扬什么主义,表明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他们拿着相机去拍摄他们感兴趣的各种题材,从这些拍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许多乐趣,甚至实现他们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缺乏的成就感。


    人的一生实际上是由三大块时间组成的:①睡眠:②工作;③休闲。前两块时间是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如无特殊你必须为之。一生中谁能不睡觉,谁能不工作!唯有后一块时间,人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自己支配。因此,人们很多愿望,很多乐趣都是利用这块时间实现的。人们发现在寻求快乐的所有活动中,层次最高的是艺术。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艺术的门槛对大多数人来说过高,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在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之前,必须先学习掌握各种技术与技巧,为此必须付出长时间的努力,而且还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因此,有很多人或因天赋不够,或因不愿付出辛劳,或因不具备某些条件而被阻挡在艺术的门槛之外。照相机的发明,进入艺术活动的技术门槛降低到几乎人人都可以迈过去的程度,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摄影,去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愉悦,去从事带有艺术性质的审美活动。这些人拿相机拍照,没有改造世界的奢望,而是从客观世界中寻找更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先后将镜头对准了风花雪月,对准了美丽的风景,对准了大自然中美好的瞬间,在当今的中国,大自然比起人类社会有更多的和谐,有更多的精致,有更多的崇伟,中国人更喜欢拍摄夕阳下的山峰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仅没有理由去责难,而且应该为此高兴。试想一下,如果我国十三亿人中的大多数人都喜欢夕阳下的青山,都喜欢温暖光线下的绿水,进行珍惜家园,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的教育是不是要容易得多。


   的确,相机可以有更多更重要的用途,拍照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很不相同。在一个更文明更和谐的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别人的选择,尊重有别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单一的,格式化的世界是谈不上和谐的,相反,差异、不同、多元恰恰是和谐的前提。当我们拿起相机进行各种实用的,功利的追求的同时,也要允许追求美,追求快乐。比起其它的追求,快乐不仅也是一种追求,而且是高级的,是更接近人生终极目的追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