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梅生的影像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7729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泉州散记

已有 2040 次阅读2009-1-1 08:00


一. 清源山


  总以为老子是仙,大象无形,想不出他老人家应该长成什么模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中学时就读过老子《道德经》里这句像绕口令一样的话,总觉得老先生一定“非常道”,不应与凡人等同。很偶然地去了一趟泉州。很必然地去了一趟清源山。拜谒老子,很想看看老子长的什么模样。


  清源山有老君岩,整座老君岩是一座老子像,乃天然巨石为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成于宋代,约略已过千年。时间逾越千年,全中国的老子像何止千尊。现在还有人乐此不疲地复制着老子,有骑牛的,有炼丹的,总在急匆匆地做着什么,一幅疲累之态,比做老子像的人还累。


  清源山的老子像什么也不做,怡然泰然地坐在半山的草丛里,左手依膝,右手凭石,两眼平视,眼中蕴含天地,细看却空空如也,原来“略施雕琢”的那位石匠把原是眸子的位置挖成两个洞,洞中无物,空也,有空可容。老君岩凭山临海,天高地阔。我突然明白了那位石匠的意思,目空一切,因“大象无形”,洞察一切,因有容乃大。老君岩的老子像其实只是一尊普通的老人像,双耳垂肩,长髯过胸,衣纹不过略略几痕,依岩顺势,大概也就交待了,也从来没听说老子的衣服是什么款式,何种衣料,所谓仙风道骨,不过是一种感觉,说得太具体,就成标本了。因此那位聪明的石匠就“略施雕琢”,弄的这尊老子像就是真正的“非常道”了。其实说聪明是小家子气了,这位石匠是一位智慧极高的哲匠,他懂得“略施雕琢”的道理,可惜没有留下姓名,应了“大匠无名”的成理。


  这尊老子像是海内第一大像,高5.6米,厚6.8米,宽8米,占地面积为55平方米。背后清源山坐如围屏,烟岚云岫,更衬出老子像一种天然仙气。


  老子是一位大智者,说其仙,亦轻飘了一些,一位至今仍影响着世界的哲学家,东方文明的圣者,影响了人类两千年的精神生活。他生于中原,却不知为何落座于东南海隅,八闽仙山。是中原无路,抑或是大道无门。老子已在清源山住了一千年。清源山古称“闽海蓬莱第一山”,北去泉州二十里,海拔高度496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智者居山,其山自重。世界上许多地方,去过了也就忘了。泉州清源山,终生难忘的是老子像那空空如也的智者眼睛。


二. 开元寺


  泉州的标志似乎应该是开元寺,在我看过的几乎所有的介绍泉州的画册中,封面都是开元寺的双塔,塔的四周拥漫着盛开的刺桐花,一团团,一簇簇,状如红云。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曾带他的一位德国同事叫艾克的来开元寺游览,后来这位艾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刺桐双塔》,称之为“世界第一塔”。没找到这篇文章,不知艾先生所论依据如何,但据世人常识而论,这说法肯定是言过其实,不是艾先生没见过世面,就是说话不负责任,泉州人大可不必那此话当真,说出去让人笑话。


  塔是好塔,花是好花。塔分东西。东塔曰“镇国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石材砌就,高48.24米。西塔名“仁寿塔”,高44.06米,亦为石质。石材可雕,泉州又出石雕大匠,故踏上雕刻比比皆是。有一石雕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手中兵器为一柄大刀,与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有所不同,中间的演变更替无迹可寻。


  刺桐是高大的的落叶乔木,叶如梧桐,枝干长刺,故名“刺桐”。去的时候不是季节,花未盛开,仅见零星小花缀于枝头,风吹过,如火苗跃动。见有宋代泉州知府王十朋的咏刺桐诗“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火伞欲烧空”一句颇传神,未见花已神思遐往。我去开元寺不为那些殿堂塔刹,只为一位已逝的僧人。


  弘一法师曾挂单开元寺,圆寂于此。在我心目中,弘一法师是一位尊者,上者,苦人,圣人。李叔同是弘一法师出家前的俗世姓名,风流倜傥是这个名字的标注。一入空门即脱胎换骨,严持苦修是后半生的日常功课。人可以抛弃物质上的享受,很难摆脱精神上的诱惑。出家前的李叔同精于音乐,戏剧。文学,美术,书法,篆刻,还有娇妻幼子。遁入空门的弘一除持律苦修外,只剩下对书法的坚持,也只为书写佛经,传布佛法。


  我有过许多次对物质的舍弃,却始终无法割舍随我半生的对文学,音乐,美术诸如此类的喜好,那是渗入灵魂的精神寄托。弘一法师抛弃人间一切,淘尽精神空间,只为注入佛法,是为圣者。我曾很虔诚地仿刻过一方弘一法师的印章,仅一“月”字,虽残断幽凄,却有一种天心月圆的神韵,是弘一法师肉体与精神的写照。这方印至今仍时时用在我的书画之上,尤其在苦闷空寂之时。


  弘一法师的禅房已按原样复原,仅一床,一帐,一桌,一凳,一钟而已,芒鞋破衲,置于床前,仿佛法师刚刚离去。壁上一帧照片,侧卧如弓,双眸微闭,是弘一圆寂法相。临终绝笔“悲欣交集”,苍寂决绝,是法师心声的纸上墨痕。


  隔壁是弘一法师的遗墨和用过的书籍,很惊喜地在几十方印章当中看到我曾仿刻过的那方“月”字印。极普通的一方青田石,如法师生前的简朴,那“月”却灿烂光华,清辉永驻人间。隔一层透明的玻璃,我无法亲触法师的手泽,只将后辈尊崇的目光,投注到那枚清冷的“月”中。


  开元寺尚有百柱殿,桑莲法界,甘露戒坛,菩提圣树,藏经阁,准提禅林龙柱,印度婆罗门教石柱,留驻我心的,只有弘一一枚“月”。


三. 洛阳桥


  清源山有老子,开元寺有弘一,洛阳桥有蔡襄。泉州每一处圣迹,都是圣者为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真人真事,真地真迹。早知道泉州洛阳桥名满天下,却不知因何名谓“洛阳”,又是何人所造?
游洛阳桥,方知一二。 洛阳桥跨海横江,位于洛阳江入海处,以江名桥,是百姓俗称,本名“万安桥”。桥为北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所造。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即“蔡襄。只知道蔡襄写的字流传千年,不知蔡襄造的桥名标青史”。泉州是蔡襄老家,蔡襄曾任泉州知府,主持造桥工程,造福乡梓,为乡人所重。宋四家中的苏东坡也主持过一项水利工程,在杭州知府任上修建了西湖上的“苏堤”,沿传至今。书家美名,名籍天下,不仅在书法史上的位置,且显见于百姓心中的丰碑。洛阳桥畔有“蔡襄祠”,至今香火不断。“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明代诗人徐勃有诗赞之。


  洛阳桥何止百丈,宋代初建时长360丈,宽1.5丈,有桥墩46座,经历代维修,今仍存桥长240丈,宽1.5丈,桥墩44座。桥两端有武士立像,桥中间七亭九塔,伟哉壮哉,千古奇观。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历时六年又八个月,发明了“船筏建墩,条石分水,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犬牙叠磊,种蛎固基”诸法,不懂工程,不知其理,看浪涌波翻,知其难矣!


  一位书法家用墨痕在宣纸上留下一座千年艺术长桥;一位父母官用岩石在江海上筑成一座百丈通衡天桥;一精神,一物质,今日之官吏有几人能为之?一人一生有此二事,不名垂青史,亦流芳百世!
蔡襄祠中有蔡襄塑像,亦有一碑,蔡襄撰文,蔡襄书丹,文辞典雅,书法宏博,刻工精到,称之三绝。后人有诗赞曰“驾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看后方信是真。初游泉州,拜尊崇的人,听尊崇的事,看尊崇的圣迹。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与六石佛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