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传奇进化 试用腾龙90毫米F2.8 VC USD

已有 9553 次阅读2013-2-5 12:43


图1:本文的主角腾龙SP 90毫米F2.8 VC USD微距镜头


腾龙的哪支镜头最为有名?大部分人的答案肯定是90微。在全球许多媒体所做的测试中它的成像都有出众的表现,完全可以和原厂的同类产品一争高下。我们也不只一次试用过它,它的锐度、反差乃至于色彩的表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世今生:


早在1979年,这支镜头的第一代产品SP 90毫米F2.5(代号52B)就已经问世,它成功地将专用于文献翻拍的微距镜头进化为了适用于日常题材拍摄的通用微距镜头,凭借“人像微距镜头”的名号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之路。



图2:最初一代的90微——SP MF 90mm F2.5 Macro(52B)。


在之后漫长的17年里,它一直是微距镜头市场上的宠儿,只在镀膜等方面有所改良,光学结构没有变动。不过它的放大倍率只有1:2,随着“等倍”微距镜头的呼声越来越高,腾龙终于在1996年对它进行了升级。


新镜头更新了光学设计,在保持成像品质的前提下将放大倍率增大到了1:1。最大光圈虽然小降到F2.8,但它成为了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中长焦微距镜头。



图3:新一代的90微——SP AF 90mm F2.8 Macro(172B)。


之后摄影进入了数字时代,为适应单反数字相机的结构与成像特点,腾龙在2004年又对90微进行了换代,采用了新的镀膜设计,最大限度地抑制了数字相机上常会出现的“镜面反射”问题,使它进入了“Di”产品序列,不论是在数字相机还是在胶片相机上都能实现超高画质。



图4:对应数字时代的90微—— SP AF 90mm F2.8 Di Macro(272E)。


虽然成像出众,但90微的其他方面一直乏善可陈,近些年来镜头上流行的新潮技术几乎一项没有。为此腾龙在去年9月发布了它的最新一代产品,也就是我们要在这里测试的本文主角。


改进之处:


为了擦亮自己的金字招牌,腾龙将镜头制作领域的高新科技毫无保留地“塞进”了本文主角,一举将它武装到了牙齿。


腾龙为它换装了目前最先进的环形超声波马达,解决了90微最为人病诟的对焦缓慢和吵闹的问题。


这种马达的使用,也使它具有了自由的全时手动对焦能力,为微距摄影中的精确对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图5:本文主角驱动马达的示意图。


它还换装了内对焦机构,对焦时镜头前端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伸长一段。这大大增长了对于微距摄影极为重要的最近工作距离,更利于拍摄时的取位和布光,也更不容易惊扰到昆虫等拍摄对象。


从我的实际经验来看,在拍摄真正的微距照片时,光学防抖并不能让你摆脱对于三脚架的依赖。但在别家微距镜头普遍加装这种功能的情况下,腾龙也为本文主角装入了自家的VC系统。


这套防抖系统的功效仍为降低4挡安全快门速度,不过腾龙注明“从3米开始,VC(光学防抖)的效果随着拍摄距离缩短而逐渐减弱”,还算厚道。


镜头在物距大于焦距时防抖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而随着逐渐接近被摄物体,手持机身拍摄所带来的抖动就越强烈,这种抖动分为两类,一就是机身做垂直或者水平方向的移动,二是机身围绕着某一个点做前后或者左右的转动。对于这两种抖动,任何防抖技术都存在随着接近被摄物体而导致防抖效果降低的现象。因此如果拍摄花卉等特写时,三脚架还是必不可少的。



图6:腾龙光学防抖系统的结构。


“纳米”镀膜也是当下比较新潮的技术,像尼康的纳米结晶镀膜、佳能的SWC亚波长结构镀膜、宾得的ABC镀膜和索尼的纳米AR镀膜等一直为各家的粉丝津津乐道。


现在腾龙也拥有了这种技术并首次应用到了本文主角上,这就是eBAND(Extended Bandwidth & Angular-Dependency Coating)超宽频谱防反射镀膜。


“通过超低折射率的纳米构造膜与以往的复合镀膜技术的完美融合,使防反射的性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通过极大程度的抑制光的反射,达到有效降低眩光和鬼影的效果,呈现清晰通透性强的画面。”



图7:eBAND镀膜的示意图。


近年来为微距镜头加入特殊镜片也是一种流行的做法,腾龙也为本文主角加入了2枚XLD超低色散镜片和1枚LD低色散镜片。


XLD(Extra Low Dispersion)是阿贝系数接近于萤石的特殊玻璃材料,对镜头色像差的修正能力达到了目前玻璃镜片的最高水平。继佳能的超级UD、尼康的超级ED、图丽的SD、适马的FLD之后,腾龙镜头也拥有了最为顶级的低色散镜片。



图8:本文主角的镜片结构。


高等级的材料加上优异的设计,使本文主角的成像品质更上了一层楼。作为中长焦微距镜头中的最新产品,它确实做到了后来居上,至少从MTF曲线来看是这样。



图9:同类镜头的MTF曲线对比。



图10:同类微距镜头的参数对比。


外观与操控:


腾龙在外观设计上进行了“切割”,本文主角与前代产品没有一丝的相似之处。它沿用的是SP 60微和24-70毫米F2.8 VC那种敦实而圆滑的风格,加上直径、长度和重量的大幅增长,现在它不再像前代产品那样显得单薄和轻飘。



图11:本文主角的前端。


不过镜身的表面处理比较简单,不像其他厂家那样使用明显的“喷溅”涂装,看起来还是有较强的“塑料感”。实际上它的做工没有问题,接缝处都很细密规整,各部件的接合也无松散之感。从口碑上看,腾龙镜头的质量也是让人放心的。


它对焦环的宽度接近4.5厘米,行程达到了205度左右,在拍摄微距时能够轻易完成超级精细的手动对焦。对焦环的转动顺滑而稍感沉重,在手感上也最利于手动对焦。



图12:本文主角的后端。


环形超声波马达的使用让自动对焦快速而安静,即使在拍摄微距时也是如此,再也不会像它的前辈那样缓慢而吵闹地“拉风箱”了。


它还有标识十分明确、设置最为合理的对焦限位开关,使你能在全范围、0.5米至无穷远、0.3米至0.5米之中选择对焦范围。只要光线不是太暗并合理设置对焦范围,它迅捷的AF终于让人觉得微距镜头的对焦也不都是那么缓慢了。


由于采用了内对焦设计,对焦时前后端的镜片都不会伸缩和旋转。



图13:镜身上共有3个开关。


常规成像:


测试时使用了三脚架、反预加自拍、精细大尺寸JPEG格式、标准成像风格和液晶屏反差对焦。关闭了相机内的各种图像处理功能,未用任何滤镜。为防止镜头光轴与所拍平面不垂直导致脱焦,对中央和边角分别进行了对焦和拍摄。每种光圈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


拍摄对象为贴在墙上的印刷品,对比图截取自拍摄对象中的红框部分。离机使用带柔光箱的闪光灯进行了照明。



图14:成像测试照所拍的对象。



图15:不同光圈成像照的原大截图对比。


本文主角的分辨率还是很出色的,再次印证了“微距无弱旅”的老话。它的反差也不错,但比我最近试用的其他最新款微距镜头要稍逊一点。这有点出乎我的预料,要知道前一代的90微和腾龙的60微都有极好的反差表现。


不过它也有让人惊叹的地方,这就是成像的均衡性,无论是最大光圈与最佳光圈,还是中央部分与边角部分都没有明显的差距,尤其是边角的分辨率,有此表现的镜头并不多见。


微距成像:


微距成像测试的拍摄方法同上,只是将主体换成了人民币。这时景深极浅,镜头光轴稍微不垂直于人民币,或是人民币表面稍有起伏,都可能让照片的边角部分脱离景深范围。为此,我分别对焦和拍摄了中央和边角的成像照片。



图16:微距成像测试照的全图。



图17:不同光圈微距成像照的原大截图。


微距照片的成像特点和常规成像基本一致。


暗角:


在拍摄微距时,光圈全开存在面积较大的暗角,使画面的总体感觉变暗。收小1挡光圈后暗角几乎就能消失,收小2挡光圈后暗角就完全不见了。



图18:前3挡光圈的暗角变化动画。


畸变:


它在拍摄微距照片时的畸变表现很好,仅凭肉眼几乎看不到失真变形的存在。



图19:使用等比倍率拍摄时的畸变表现。


眩光:


传统多层镀膜对于抑制直射光线的反射较为有效,但对于大角度的斜射光线效能就会下降,于是“纳米镀膜”就应运而生了。


光线之所以会反射,是因为它穿过不同物体时折射率发生了变化,折射率的变化越直接和突然,反射的光线就会越多。


纳光镀膜是在镜片表面附着一层比可见光波长更小的超微物体结构,使空气到玻璃的折射率变化有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而达到减少反光的目的。


从实际拍摄来看,腾龙的eBAND纳光镀膜确实有效,光圈全开时进入画面的太阳仅在照片中留下两个非常细小的光斑。将光圈收到很小时仅在太阳周围留下几个极淡极模糊的亮斑(照片右下部分的不规则亮光是本楼窗玻璃投射到对面墙体的反光)。


这个场景我用许多镜头拍摄过,有些镜头甚至会留下成串的明显光斑。



图20:F2.8时的眩光表现。



图21:F22时的眩光表现。


焦外:


进行微距拍摄时景深范围会变得极小,只能以毫米为单位计量。除了物平面与焦平面重叠的时候,几乎所有微距照片中都有处于焦外而变得模糊的物体,在这种情况,焦外的成像是否漂亮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为了柔美地虚化前景与背景,本文主角使用了9片的圆形光圈,使光圈在收缩2挡时仍能保持圆形。查看它的MTF曲线,径线和切线非常重合,没有太多太大的分离,这些都说明它会有很好的焦外表现。


从实拍结果来看确实如此,景深范围之外的物体边缘过渡得非常柔和与自然,完全没有生硬之感。与此同时,焦内的成像则十分锐利。“焦内锐利焦外柔和”,这正是我们评判一支好镜头时的常用之语。



图22:F2.8时的焦外表现。



图23:F5.6时的焦外表现。



图24:F22时的焦外表现。


了。


防抖:


本文主角的VC防抖开关只有开和关两挡,没有其他的选择,但它能自动识别并运用于追拍。另外在使用B门或长时间曝光,以及使用三脚架时都需要关闭防抖功能。
腾龙说VC系统会在1秒内起效,实际使用时起动非常快,半按快门取景器中的画面立刻就能稳定下来,几乎不会让人感到延迟。VC系统起动和停止时,发出的声响也很小。


早期的腾龙VC镜头在防抖功能起动时取景器中的画面会晃一下,在本文主角上我没有再看到这一现象。


我对它的防抖效果进行了实测,做法是不倚靠任何物体站立并手持相机,开启防抖功能,逐级减慢安全快门速度拍摄3米处贴在墙上的印刷品,每级拍摄5张照片。
结果如下:
使用安全快门时,5张照片全部锐利;
减慢1挡快门时,4张照片锐利,1张清晰;
减慢2挡快门时,1张锐利,3张清晰,1张稍模糊;
减慢3挡快门时,3张清晰,2张稍模糊;
减慢4挡快门时,2张清晰,1张稍模糊,2张模糊。


看来它的防抖功能很有效,在我手里大约能抵消3挡半的安全快门速度,就是将快门速度降低4挡,拍出清晰照片的可能性也不是很低。



图25:防抖测试照片的原大截图。



我们的观点:


以前我们想选购90微乃至腾龙的其它微距镜头时,成像一直不是让人疑虑的地方,我们纠结的是它的对焦速度、功能和用料等。


现在好了,除了一贯出众的成像,腾龙一次性把环形超声波马达、4级光学防抖、纳米结构镀膜、类萤石镜片、内对焦、全时手动对焦、防尘防滴设计都装进了本文主角。


除了没有和你的相机印着同一个商标,腾龙SP 90毫米F2.8 VC USD在各个方面都不逊于原厂最新款和最贵价的同类镜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