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QQ讲谭 http://bbs.photofans.cn/?147189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摄影的诞生与进步(一)

已有 25771 次阅读2007-8-16 15:43

1839年8月19日,摄影诞生了,168年后的今天,我们借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共同回顾摄影的诞生和它发展的历史。
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如任何重大科学技术的成就大都不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一样,摄影的诞生,同样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继承性和综合性。


2400年前,我国战国时期著作 “墨经”,记载了用暗箱摄取影象的光学原理,即“小孔成象”。
    16世纪起,西方开始比较完备地应用小孔成象的原理,用暗箱得到影象。
    1826年,法国印刷工人尼埃普斯将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在暗箱里,镜头对着窗外,8小时后将金属板浸入熏衣草油中冲洗,终于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幅能永久保留的感光而成的照片。
    但沥青的感光度极低且颗粒粗糙,所以未能真正实用。


1837年,法国画家达盖尔把镀银铜板曝光后,用水银蒸汽固定住影象,称为“银版法”。相比沥青,银版法感光度高且颗粒细。
1839年8月19日,法国发表了“达盖尔摄影术”。从此,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1837年,达盖尔最早的一幅照片,现藏于法国摄影学会


达盖尔银版原作存世极少,这是一张送给巴伐利亚国王的照片,照片因曝光时间长,人与车辆都不见,只剩下画面左下角擦鞋的人。

1834年,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用感光纸拍出负象,然后印出任意数量的正象片。这种由负转正的方法,一直延用至今。此法名为“卡罗摄影法”。




1850(法国)马尔维尔  卡罗式负片

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彻尔用火棉胶做粘合剂,发明了“火棉胶摄影法”,又称“湿板法”。感光板的载体是玻璃片。
    从1851~1871年的20年中,火棉胶摄影法取代了 银版法和卡罗法,成为英美及欧洲大陆的主要摄影术。
湿板法优点是大大提高感光度,缺点是要趁感光板未干才有效,即感光板需现场制作。
在现场,在临时搭架的帐篷内做好感光版,趁湿马上拿出来拍。从制感光板、拍摄、显影、定影都要在现场10-20分之内完成。当然在拍摄过程,还要玩艺术。

19世纪50年代风景摄影家的装备。因为要现场做感光板,感光板又要在不透光的帐篷里即时做以及拍完后显影、定影,所以这位摄影家去采风,除了带上照相机,更多的是要带上暗室帐篷、盛装各种药水的瓶瓶罐罐以及死沉死沉的多块玻璃版,真难为这位艺术家了。

1858(英国)弗里恩 16×20寸 火棉胶湿板
想象摄影家要携带的16×20寸玻璃,外拍时要搬上好几块,这可是个力气活啊。

如果要搞大创作,便需要用马车拉设备。1855年,英国的芬顿要上前线拍摄士兵,这是当时他的摄影装备车。

湿扳法要先寻找好拍摄对象,然后在现场支帐篷捣弄药水做感光板,趁湿放在照相机内,拍摄完又拿回帐篷里冲洗,如此折腾,在打仗的前线可不太好玩。

用37张底片拼接合成,摄影绘画主义名作,后被维多利亚女王收藏。这张照片,也宣告了摄影从单一的纪录走向艺术创作的殿堂。用37张片合成,是湿板法的大块大块玻璃37张,这种劲头就算是今天的数码合成也不会很多人有如此耐心。

法国纳达尔在自制汽球上,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空中照片。注意他是用湿板法,是要在汽球的吊篮上现场做感光版才有得玩。

1871年,英国医生马多克斯公布了溴化银明胶干板法。从此摄影从现场制作感光板中解放出来了。
    1880年,美国摄影爱好者伊斯曼发明了干板涂布机,开设“伊斯曼干板公司”,1889年生产卷装软片。伊斯曼的贡献在于大大简化了摄影技术,使摄影得到真正的普及。
当时为获得大照片,只有使用大底片,相机也因此而大,世界上最大底片的照相机“猛犸” 美国 1900

1877年,法国科学家D.迪奥隆拍摄了摄影史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88年,第一台“柯达” 照相机问世。
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普及型照相机白朗尼。至此,摄影真正普及于老百姓。
图为当时宣传这一产品白朗尼的广告


时间的逝去使曾经见证历史的相机弥足珍贵,更多的古董相机只能在书刊上回味。
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我私人拥有一台上面介绍过的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的普及型照相机。此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已去世的父亲十多岁时在上海地摊用6元钱买的二手货。
我每年在摄影系讲到摄影概论课程时,就会拿出此机,演示给同学们看,此刻的课堂,一定会弥漫着兴奋与激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