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QQ讲谭 http://bbs.photofans.cn/?147189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摄影进阶10 - 摄影的操作性

已有 8216 次阅读2012-9-23 16:43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数码相机的新技术。
一、数码摄影三大革命

现在的摄影,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三大革命,它们分别是一测光、二高感、三后期。
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今天的摄影以要素的概念出发,表现那多变的画面形式。
今天我们都用数码机了,大家都应该了解,你用的数码机,有哪方面的革命呢?
(一)测光

今天数码机的测光,多了一种非常精确,又最容易掌握,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拍完片子看机上显示屏。
以往的点测光,矩阵测光,3D测光,闪灯测光,都可以全部淘汰,只留下中央重点就足够了。
1.用中央重点粗略测光
2.试拍后看显示屏修正(暗了就加,亮了就减)
3.后期RAW细调

以上是准确曝光的三重保证。
1.2.项一般可以允许正负2-3档的误差。也就是说,随意粗略就行了。

拍片时的直方图也不需要关心,因为直方图没法判别题材的主体陪体。一切的测光精度,取决于拍摄者的直接观察。
就等于01.02.这类题材,直方图是没法判断的。

如果是艺术类创作(非抢拍新闻类),一般情况我推荐:用手动曝光,中央重点测光,图片格式为RAW+JPG标准。

以前的测光弄得非常复杂,一切都因为没得看,都要靠测光来保证片子的成像。均匀的生活照片还好办,一到艺术类的大光比的就晕了。
所以才有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这一类令人畏惧的方法。
随着即拍即看显示屏的出现,以上一切,完全可以抛进博物馆了,包括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个人习惯。每个人有不同的习惯,拍出好片就是硬道理。

(二)高感

今天数码机可接受的感光度越来越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以前ISO1600到今天的6400,12800,25600,51200,直至更为恐怖的102400,204800。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假设在房间里拍人,ISO1600,用128支小蜡烛照明,拍出来曝光正常,那么:
ISO3200,同样的光圈快门(以下均同),房间里只需要64支小蜡烛,拍出来曝光正常;
ISO6400,只需要32支小蜡烛,曝光正常;
ISO12800,只需要16支小蜡烛,曝光正常;
ISO25600,只需要8支小蜡烛,曝光正常;
ISO51200,只需要4支小蜡烛,曝光正常;
ISO102400,只需要2支小蜡烛,曝光正常;
ISO204800,只需要1支小蜡烛,曝光正常。


图例 ISO 25600

现在高感前提下的噪点越来越低,这是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革命。
高感的噪点与相机档次有关。
很多人买高档机器,是糊糊涂涂的,甚至是为了炫耀的。
高档机器的意义:
1.高像素可以做大尺寸照片;
2.高感度下保证较低噪点;
3.极暗环境时自动对焦运行正常;
4.连拍速度高并且连拍张数多。
当然还有,例如跟踪性能、对焦方式、恶劣条件承受力、故障率、快门次数等。
同一技术档次,在制造工艺上,分辨率越高噪点越高。
对任何人,最关心的是第2.3.项,这两项如果能够高指标,那你拍片的题材会因此大为扩展。

图例 ISO 1600

对于极暗题材的拍摄,条件是:
或是足够的进光量,或是提高感应器的灵敏度。
进光量增大有两个途径。
一是慢快门;一是大光圈。
慢快门涉及到手持安全快门。现在的防抖镜头和机身,能够比传统的机器慢1-3档。
但如果拍摄动态对象,就不能慢快门了。
大光圈有1.4、1.2,甚至1.0,但它不可能再大了。光圈的瓶颈是物理的、光学的,现在已经到了几乎不可能再前进的地步了。
这样剩下来就只能够是提高感应器的灵敏度了。
随时间的推移,科技在进步,高感度的噪点一直在降。高分辨率低噪点的进步空间比大光圈要大得多。
现在每一年新机器的感光度都在提高。当然,它首先是应用在高端机器上。
我用的高端机的扩展ISO为25600,今年新出更高端机器的扩展ISO为204800,足足高了三档。

ISO 1250

我家前两天吃菜花,这是新品种,卖菜人说这叫“台山松花”。6元一市斤(普通菜花2-3元)。
卖菜人还说,煮这菜要先开水烫7秒,然后炒8秒。
他还补充,如果不严格按照时间煮菜,那就不要买他的菜了,买别的便宜的菜花啦,免得浪费。
卖菜人如此讲究,炒菜时间又是如此精确量化,我们学摄影的,不能比他马虎啊。
我用ISO 25600,拍下这需要精确烹调的维生素C。
这是高感度的照片。如果能用上更高级的扩展ISO 204800,相信效果一定更好。

ISO为25600

(三)后期

数码摄影前期指的是拍摄,后期指的是电脑处理。现在的摄影,前期后期是一个整体,机器的前期设置已经把后期调整的需要考虑进去了,也就是说,前期拍完一张片子后,一定要后期调整的,它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
后期,不要单纯理解为改头换面的特技,而是前期拍完了,后期进行常规必需处理的步骤。
例如这图,是后期减曝光2档多之后的效果。现场是早晨大雾,后期并没有调整过颜色的。

至于后期用什么技巧,则是另外的课题。
PS是一个软件,是后期处理的其中一种。
你说人家的片子用了PS,等于说街上那个人穿了衣服,意思是废话,拍片肯定要后期的。
另外再说一下,到今天都不懂得用电脑处理后期,那摄影基本就没戏了。

更多的后期技术我们另外讨论

二、做一个实验课题

我们先把大题目上的“操作”这个词汇定义一下。
操作,就是我们在学习一个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有结实的依据,清晰的步骤,让你学起来很简单很容易,初学者也可以跟得上的,并且能够重复实验。
对着如此漂亮的讲义去完成练习,就是操作了。

我们要学会在现场对明区和暗区亮度差异的判别。
我们要懂得测量,怎样测量?
我们先复习一下。
快门的档次:
......1/2000、1/1000、1/500、1/250、1/125、1/60、1/30、1/15、1/8、1/4、1/2......
光圈的档次:
......16、11、8、5.6、4、2.8、2、1.4.....

以上快门光圈的档次,每差一档是2倍。
下面举例。看图。

这是我们的学员当临时模特,人在阳光区域,而背景没有阳光。
分别测量人物的亮度和背景的亮度。
用机上的中央重点测光。例如现在测量的人物为F13、T1/500,背景为F13、T1/4。即为7档。
那7档是什么意思?
每档的进光量为2倍。
每档2倍,7档就7个2连乘。
2×2×2×2×2×2×2=128
意思就是人物亮度为背景亮度的128倍。
以后你们可以记128倍,也可以更省事,就直接记住7档也行。
当然这是直出图,这些图片都不要后期处理。

这样的测量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于,测量完了,拍下来,看完成图,看到人脸与背景的差异,你就知道原来7档是这样的效果。
测量做过几次,就让我们心中有数,以后拍类似的题材,在现场如果测量出有多少档的反差,你就能预想出可能的画面效果了。
拍多了,就再也不用测量,一看题材就能大致判别出多少档的反差,想象出画面主陪体的明暗关系了。
这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对理解学习难点、对实战现场题材,会很有感性上的收获。

这个题材的明暗反过来了。
这是背景亮过主体人物。

经测量,主体F5.6、T1/100;背景F11、T1/200。
这就是说,背景的亮度大于主体3档,也就是背景的亮度是主体的8倍。
让我们认真地看一下背景8倍于主体的画面效果。

以后你们自己找题材,分别拍出反差为正负2、3、4、5、6档的图例。
拍了以后,自己保存好,每张图片注明是多少档,这就叫第一手资料。
这个实验做过几次以后,对你们在选择题材、曝光技术都会有非常清晰的理解的。
以上称为“实验课题”。你们做的过程,当然也要注意片子拍得漂亮一些,要拿得出手。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摄影是被动的,也就是说,有美景就有美照片,没有漂亮的对象就没得拍了。
“创作”这个词汇实在不容易触摸得到。
它,要求我们,能够主动去创作。
也就是面对大千世界,怎样通过我们技法的运用、要素的表现,拍出戏剧性的有感染力的画面。
成功的作品往往是,画面与现实大相径庭,个人的感受主宰了整个作品。
以记录形式去摄影,是艺术的末日。
在创作过程,你自身参与的东西足够多,作品才显示它应有的品位。

如果你想自己检查水平,那就看你能不能善于利用你身边的题材,会不会老是抱怨今天天气不好啦,没有好题材啦。
哪些地方要曝光准确,哪些地方要过度,哪些地方要不足,这都是有明确的预想的。

哪些地方要硬,哪些地方要软,哪些地方要跳,哪些地方要隐。
借用题材来炫耀自己的技法,暗示自己的感情。

广州的朋友跟我去实习,拍了不少片子。
广州的朋友在实习方面有他们方便的地方,但我发现真正学得上手、进步快的,还是外地的朋友,还是绝大部分在网上跟我学习的朋友。
这种现状很奇怪。
与我接触距离越近越方便的,进步不一定很大。离我很远,只能在网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的,收获反而更大。

我们再看看后期前后的对比图。

我做这样的实验就做过很多,所以到现场,不管是怎样的光比,我基本心中都有数了,都知道画面出来是怎样的一个效果。

这样的实验不难,我以前是自己摸索着干的,大约用了十年时间。
你们多做,也能很快有体会的。你们看着这讲义来做,一般十天就OK,这十天等于我的十年了。

很多人到外面,看见好风景就拍,拍完就拍完了,没碰上好风景就感觉没得拍了。
我那时也像现在有些初学者一样,跟着广东的前辈大师,就靠跑到很远的地方,都是带上模特,在当地的景点导演做戏,这就叫做采风了。所以我现在一听说采风,就老想起那时的歧路。
我以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拍了很多年都是这样的模式,除了光圈快门熟练以外,艺术上毫无收获毫无进步。



拍多些表现要素的题材,会更有学习效果。
软过渡影调

硬过渡影调

我有时拍一张低调,别人就会问我:照片上黑色的背景是怎样做出来的?
我回答:不是做出来的,是现场自己去找出来的。

我以这个思路,再考考大家是否真的明白这个道理。
请看图。
这是一个有顶棚的走廊,走廊里面暗,走廊外面亮。小凳子站在里面当模特。
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拍模特,现在想调整背景的亮度,应该怎样调呢?

答案是:
让模特移前或移后。
模特在A位置,背景亮,模特在B位置,背景暗。
原来,背景的亮度是靠模特靠前靠后来调整的!

以上的结果大家明白否,不明白的自己把图保存下来做思考题,再去现场亲手做练习。
模特可以拿一盆花来替代。

再举例.
这是公园里的林荫大道。前面的人处在大树底下,后面是没有树遮挡的。这样的场景就有明有暗。主体靠前靠后,直接就影响到后景的亮度变化了。
让主体站在恰当位置,就可以控制后景的曝光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用光。
你能够理解并且运用自如,你就可以大胆地说:我懂得用光了!

这里,我精心选好模特在树荫下的位置,让背景有些过曝,但我又不想过于严重,太严重是全白的高调,我想留部分的影调,以表现出如此有变化的背景。
这样的画面,不是碰巧,不是莫名其妙的呈现,而是精心策划,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至于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导演好不好,则是另外的题目了。

我们以下面这张照片来结束这个专题。
这是一个有顶棚的天台。右边是室外,光线从右边打过来,很软,这样的光线就有戏了。
明亮部分,包括人、白斜柱、黄椅子,力求尽可能以柔的调子来表现,表现丰富的过渡,那种质感就自然冒出来了。
暗的部分严重曝光不足,但我还是想留下一点影调的变化。
画面简洁,又有题材在形状上的一定变化。
人脸叠在白柱前,以求脸部的突出和完整。
模特我不想有特别表情。我拍了很多张,我就故意选用这一张表情呆一点木一点的,我不想拍出很有表情的模特照片,我仅是想借用模特与物体来玩弄我刻意的技法与要素。
技法:丰富的影调,沉实的色彩,偏暗的调子;
要素:几块色彩,几何图形,明暗对比。

摄影技术,可以看成是下层建筑。所有的艺术创作,离开了过硬的技术基本功,都是空中楼阁,更遑论什么主题思想。
摄影学习是可以操作的,是能够科班地循路一步一步练习的。
选择有效的方向,把这些学习要点的步骤弄得更为简单明晰,而不是故弄玄虚,那就是我的工作了。


谢谢大家的浏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