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老沿口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2651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武胜县域文化初探

已有 1280 次阅读2012-1-10 11:43

武胜县域文化初探


武胜县政府办 陈天宁


 一、巴文化与武胜文化


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长江之滨的巫山猿人洞,生活着人类的祖先之一“巫山人”。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巫山人”生息繁衍,足迹遍及鄂西、川东一带,是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不朽的“巴文化”。


武胜位于嘉陵江中游,在武胜沿口镇嘉陵江对岸的永寿寺台地上,采集到的旧石器时代砍砸器(现保存在县文管所),说明武胜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据《山海经·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传说巴人为伏羲、女娲以其所生婴儿为原型,捏黄土为人,并教其“击石推石,率为兽舞(《尚书》)”,用以炼智锤勇。“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故巴人刚勇善舞。传有“巴渝舞”! “巴渝舞”:是巴山渝水土著巴族賨<读cóng>人(又称板楯<读shǔn>蛮)所创造的民间歌舞。她源出自其先祖之“前歌后舞”,始于武王伐纣之时,名于汉定三秦之际,是巴人渝水之地最古老、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乐舞。她有骠悍粗犷的原始野性气质,深沉肃穆的远古宗教色彩,气势如虹的战舞风格和洞心骇耳的击鼓呼啸、奔腾跳跃等艺术风貌。


武胜古賨人地,先秦时属蜀国,后归巴国。蜀汉时地属宕渠郡(今广安,达县一带),与巴西郡(今阆中一带),巴郡(今巴县至忠县一带)相邻。巴郡,巴西郡与巴东郡(今云阳、奉节一带)史称“三巴”,故武胜亦“三巴”之地。巴地:“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惟月孟春”,必备“旨酒嘉谷”,肥牛美食,进行祭祀,乡人共享(《华阳国志·巴志》)。三巴之地至今古风长存。今武胜有地方名肴“三巴汤”、英雄烩、渣渣鱼,还有“庖汤节”。其由来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说; “巴文化可概括为四大区域,即巴人王都文化、巴渠文化、巴涪文化和重庆巴渝文化,它们一起构成了嘉陵江流域文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们认为:嘉陵江文化就是嘉陵江衍生而出的流域文化,这种文化既呈辐射状影响川东片区,又以“向心之力”接纳各种优秀文化。


国家一级编剧,武胜籍学者何剑青先生,在1997年发表于《中国哲学》1997年第11期“对太极哲学思想的思考暨对武胜县东西关太极图地貌的观赏”一文中写到:武胜东西关方园几十公里范围内,为何出现天下无双的太极图奇异地貌呢?“也许那是洪荒年代宇宙精神特别加以钟毓的结晶吧”。“如果太极哲学思想产自远古洪荒,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哲学的源头,那么它便一定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长流下去一直到今”;武胜东西关方不仅有奇妙的太极图地貌,更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太极文化积淀。


总之,源远流长的武胜文化,实际上就是属于巴文化,而且有所发展。


二、武胜的军事文化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称武胜所在区域为“巴方”,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称此地为“巴奠”。 巴人受商朝压迫,年年服役,岁岁纳贡。公元前11世纪,巴人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商军阵前倒戈,纣王鹿台自焚而亡。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建立初期,周武王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子为巴人首领,被分封为子国,故有“巴子国”, 亦称“巴国”。 《辞源》载:“巴者,古国名,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所灭,巴王被虏,秦在江州(今重庆巴南区西)筑城置巴郡,存在了800多年的巴国,至此成为秦郡县制中的一员。


公元前三百年,战国时号称七雄的秦、楚两国,为了争夺巴蜀地区的宗主领导权,楚国支持居住在湖北西部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庸部族,大举进犯。秦国乃重以蛇为图腾的嘉陵江流域巴人阆中夷奋力抵御,展开了一场“龙虎争斗”的壮烈场面。最终以“虎”的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206年,阆中范且招募巴人,辅佐刘邦,冲锋陷阵,立下大功。刘邦准予范且率巴人回归故里,免去此后应供赋税,长期的战争历练,使巴族賨人战将辈出,賨人也因此被称为“神兵”!


公元前200年,刘邦消灭了项羽之后,一统天下,分封刘姓为王,此举引起异姓将军们的猜疑而生反叛之心,张良为此给刘邦献计,问刘邦平生最仇恨何人?刘邦答:“沛人雍齿,他几次背叛我,又几次归降我,我正欲杀之而未有机会。”于是,张良向刘邦献封雍齿作什邡侯以安定大多数人心之计。雍齿从长安出发入蜀,乘船从嘉陵江方向赴什邡上任,到现在的武胜县烈面镇嘉陵江边的西关傅家坝,便没再西走,且在此修筑了汉初县城,两年之后,才到什邡就职。这就是“雍齿筑武胜最早之县城——汉初”的典故。


晋代(公元265年-419年)武胜从垫江县分出,成立汉初县,县城就设在现西关乡的傅家坝。南宋理宗宝佑五年,蒙古军队侵入汉初县,县属青居寨被攻占,县城也被毁,汉初县便不复存在。元代至元二年,设立定远县(定远即永远安定的意思),县城设在旧县乡后山芜青坪上。至元四年,创立“武胜军”,是想以武力取胜南宋所坚守之钓鱼城的意思。不久,出于攻打合川钓鱼城的军事需要,升“武胜军”为“定远州”,州治在旧县乡后山芜青坪一级台地上,行和溪(即合川)安抚司事。至元二十四年,又降州为定远县。战争使武胜“五易其名、三迁其治”!


由于战争,武胜历史上出现了塞堡林立的状况,据1930年《新编武胜县志》载:全县共有塞堡487处,1949年统计达657处。建于1911年,被罗哲文先生誉为: “全国罕有、蜀中一绝之军防要塞式住宅——宝箴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承传武胜军事文化浓缩了近代史的具有军事防御、民居特色的古建筑群。


1948年,发生在武胜县三溪、真静、石盘等地的武装起义,拉开了华蓥山武装起义的帷幕。华蓥山武装起义部队中有三个支队,一千余人,在毛泽东同志的同乡,曾任韶山党支部委员的中共七大代表王璞同志带领下,武胜涌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转战武胜各乡镇,浴血奋战达两年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从武胜沿用以久的地名上看,也透露出武胜军事文化的信息如:猛山乡,烈面镇,东、西关,鸣钟乡,鼓匠乡,赛马镇,马军山,武胜山,武胜桥,武胜军,武胜县,永胜乡,胜利镇,太平铺,将军村,义(议)和场,定远县,定远州等。


武胜的军事文化从时间上讲,可上溯至商代;空间上则可延伸至蜀中、西南、乃至欧亚大陆的抗蒙战场。


三、武胜的移民文化


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使历史上曾出现了,秦、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五次大规模移民。巴人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三次大的迁徙,一次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竭力扩张,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同时,与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第二次是战国初期,受楚国的威协,巴人从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襄阳以西的领地,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陕之间至川东立国。第三次是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徙至鄂东(称江夏蛮、五水蛮); 另一支迁移至湘西(称武陵蛮), 留在四川境内的巴人被称为賨<读cóng>人, 因賨人擅长青铜技术、织布技术和盐业营销,且“岁出賨钱”、“岁出賨布”(交纳的税赋) 故有此称谓. 賨人善用一种木质楯(栏杆的横木) 为武器, 为此賨人也叫板楯<读shǔn>蛮。賨人刚勇尚武,他们住杆栏式楼房, 楼上住人,楼下养畜禽,“靠水而居、面水而葬”。賨人善饮善舞,其酒为清酒,名为“巴乡清”,因为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竞以此为质,足见其酿酒技术之高超。賨人崇尚“虎”、“蛇”、“神女”。有“廪君传奇”、“白虎神话”、“巴蛇吞象”、“龙虎斗”、“巫山神女”、“盐水神女”等传说.


对武胜古县名汉初县的来历,武胜籍在外乡友,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赵克刚先生说:“汉人初在这里(武胜)开发,便称汉初县。”由此可见,武胜历史上自晋代开始,汉文化随着汉人的迁入,逐步承传、融合了土著文化。从武胜沿用至今的地名上,可以看出以龙为图腾的汉文化的信息,如:飞龙镇,龙女镇,万隆(龙)镇,龙旺乡,龙庭乡,龙灵(农林)乡,龙门乡等。……


武胜作为宋蒙战争中,蒙哥鞭笞钓鱼城“征战36年”之蒙军大本营,有大量蒙古军人及其家属迁入;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则使武胜成为嘉陵江流域第二大回民聚居地,武胜县仅沿口镇就惊现两座清真寺;多达33个少数民族,移入武胜,散居在县域内各处,也使武胜体现出文化的最大包容性。此外,在武胜的赛马镇,还在一定区域内,有操一般人都无法听懂口音的外来移如人群,赛马人他们说“猪”zhū为驹“jū”、说“船”chuán为犬“quǎn”、说“场”cháng为坛“tán”、说“方”fāng为网“wǎng”、说“人”rén为能“néng(有能力、有才干的)”;在沿口镇嘉陵江边的江家坝子一带,也有类似赛马的外来或土著人群,他们有些语汇,又有异于武胜其他地区,如:叫祖母为“嬷嬷mó”(摩摩mā)、叫伯伯叔叔为“哺bǔ”(喂养、哺育),叫姐姐为“驾儿jiāér”(驾车的)等。……


当宋蒙战争的烽烟笼罩中国大地之时,一批书法艺术家聚集在武胜县真静乡书岩村燕子岩下,他们想要把民族的文化精髓承传下去,于是在长约210米,高约3—6米的岩壁上,题刻了唐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小篆“道山” ,宋司马光书的“思无邪、公生明”隶书,“书岩” ,“社池”“龙门凤穴”,“登金榜、上玉堂、攀龙麟、附凤翼”,“ 仇池”,等正楷书大字;“蒙泉” , “竹鹤”等大、小篆刻;“进德修业、惩忿、窒欲”隶书;还有宋嘉熙三年,正月初七日,吴春帆等七人游书岩五言古诗四首。诗云:“邀来僧更隐,访胜共争趋。日与人皆七,山道存不孤。云烟嘘壁烂,翰墨擘窠枯。仰止舒怀抱,天开好画图。”“共入神仙洞,神仙洞不讹。包罗天地小,阅历古今多。柳弄梅含笑,莺鸣燕乍过。山泉煮茗好,闲啜意如何”。“公皆夸凤穴,我独羡龙门。文社人虽杳,书岩迹尚存。烟迷千树雨,犬吠几家村。留得光芒在,千秋仰少温”。“行乐与民同,乡庄布惠风。野田春水足,山径晚云蒙。马度桃林外,牛闲草圃中。归途观夜景,渔火满江红。以及沿袭于明清的书法艺术作品600多个字,最大字径1.5米,以及展爪腾飞的巨龙、下山猛虎等图案。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与陆游齐名)也为武胜留下了,《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井径东川县,山河古合州。木根拏断岸,急雨沸中流。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等诗句。


武胜县胜利镇穿岩的岩壁上有用矿物颜料简练画上的众多舞蹈者的壁画(惜!“文革”中被损毁)。考古学家王继厚先生曾推断:“可能是巴人留下的东西”!


嘉陵江武胜县沿口段、“山水岩汉代崖墓群”出土的文物则再现了嘉陵江武胜段古先民的社会生活。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胜县的嘉陵江两岸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栖息繁衍;汉唐以后直至今天,这里一直是人口密集的聚居区,农业生产是当地人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川、重庆地区的崖墓主要是沿长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的,只有极少数分布于川东丘陵地区远离江河两岸腹地。山水岩崖墓群是嘉陵江流域为数不多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从出土的文物类型看,计有各类陶俑、铁器、钱币,细分则有技乐俑、武士俑、庖厨俑、牲畜俑、陶罐、杯、勺、器皿以及陶楼房、陶水田、陶鱼、陶龟、陶泥鳅、陶鲶鱼、陶鸡、陶鸭、陶狗、陶猪、陶马等。其中最有价值且在全国从未出现过的猫面俑、双面俑(据说是能沟通人和神),以及一对怪异男女红陶俑,被文物专家誉为“是与‘三星堆文化相呼应’的见证”;而庖厨俑的出现则被专家学者们称之为:“是将四川烹饪文化向前推了数百年的见证……”。华西都市报曾以“外星人到过四川武胜”为题,专门进行了详细报道。经专家论证,有如下特点:为嘉陵江流域延续时代较长的崖墓群;造型奇异而拙朴的陶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制作工艺尚待重新认识;批量古朴奇异的出土人物俑,展示出强烈的民族地域特色。


2010年2月20日,四川大学考古学者林向教授说:武胜嘉陵江上山水风景甚美,江畔山水岩的东汉南朝崖墓出土了一批民族特色的陶俑,引起央视“走遍中国”组的关注,故而才约访考古的我与历史学者学段渝先生、民族学者李星星一同前往。我们草草看过,以为这批特色陶俑很可能反映当地汉晋“板楯蛮”的形象,他们虽是手制粗糙的、可能是僮仆们的造像,但个个神态奕奕,颇具灵气;武胜地处嘉陵江中游,介于川西、川东、川北之间,自古以来民族迁徙与移民活动频繁,历史信息丰富,农商行旅昌盛,又是重要的川中盐码头,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必丰,据2008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注录有各类文物地点74处,过去人们注意不够,如“全国罕有,蜀中一绝”的宝箴塞直到十来年前才为人知。笔者衷心希望今后当地的开发中,特别能充分注意对各类文物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既要保护好现有的文物,不使损坏,还要抢救潜在文物,勿使毁于不知中,这样才能使其在“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中持久地起作用。


从武胜“六易县名、五迁其治”的历史,也能充分说明移民文化的深刻影响。


四、武胜的码头文化


千里嘉陵,武胜最长,她不仅塑造出了武胜大地的面貌,同时,也将其汇聚的文化在武胜积淀。从而在嘉陵江武胜段117KM长的江岸上,造就了至今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城(镇)11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CCTV4“走遍中国”曾多次播出长达20分钟“广安古镇”(宋·明·清)的沿口古镇,具有众多古建筑群的(明·清)古城中心镇,唐代的古新明县城遗址清平镇,旧县“定远县”、 “武胜军”、 “定远州”遗址等。11处古镇又都是11处水码头,她们既展示嘉陵江文化,又接纳各种优秀文化,衍生出了种类繁多的文化。


赛船文化:武胜的赛船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回船!”就是武胜人赛船的精神。战国以后、赛龙舟逐步替代赛船,并作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端午不过、龙船要划”则是武胜人对赛船文化的心理依恋。中国·四川·武胜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已成功举办24届,并于2004年小平百年诞辰之际,成功举办了有12支国内外龙舟队参加的“国际龙舟邀请赛”;2006年武胜龙舟队夺得四川省龙舟邀请赛冠军。为此,武胜曾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


商旅文化:武胜作为重要的川中盐码头、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商行旅昌盛。川中丰富的农副产品由11处古镇所在的水码头下船,运往合川、重庆以及整个嘉陵江、长江流域,同时,日用百货又从这些水码头上岸,运往合川、遂宁、南充、岳池、武胜广阔的商贸腹地。由此,行商、坐商、收储,批发、零售,各种商行、字号、会馆,“帮派林立、招风冽冽、酒肆兴隆”;停靠在嘉陵江边的花船,灯红酒绿不夜港的景象则是武胜人聊以自豪的历史。而信义文化,袍哥文化,相面、预测文化以及多种文化交融共同构成了武胜的商旅文化。


五、武胜的宗教文化


武胜的宗教文化是以寺庙、摩崖造像、瘗窟为载体,围绕嘉陵江及其支流和74条小溪以及11处古镇为节点和脉络,呈组团式串联,网格状展布。沿江乡镇均有王爷庙、禹王宫、观音寺、万寿宫、文昌宫、武庙等。例如:中心古城有9宫18庙,沿口古镇有各种寺庙20多处;宗教摩崖造像、瘗窟在县境内比比皆是,时代最早的有隋唐时期,宋代为鼎盛时期。嘉陵江沿岸、古驿道旁,则出现三里一庙、五里一寺、十里一宫观的情景。在中心古城、沿口古镇、烈面古镇、万隆古镇还有外国人的教堂和传教士故宅。足见武胜宗教文化之盛行!


六、武胜的饮食文化


此外,武胜还有具有浓郁嘉陵风味特色的饮食文化,如:“渣渣鱼”、“大河鱼”河鲜系列,“三巴汤”、“牛肉席”回民风味系列,专为嘉陵江船工提供的“担担面”、“麻哥面”、“麻油·红油豆花”、“清油·红油抄手”、“武胜火锅”、“阴豆子”、“五香·麻辣豆腐干系列”、“香脆米花糖·花生糖”、“炒米糖开水”、“涝糟鸡蛋”、“武胜桃片”等不可胜数的传统美食,千百年来,满足了南来北往、不同口味人群的饮食需求。而武胜沿口菜刀、太极宝剑、沿口清油、麻辣牛肉系列、手绘丝绢、龙女白酒、竹丝画帘则是享誉嘉陵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知名商品,有的甚至远涉重洋,销售到了国外。


2001年7月9日——10日、2003年7月,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两次来武胜,他是这样评价武胜文化的:“武胜这个地方很有特色,而且有很多珍宝,这是很好的。真是天逢时雨,给我们这么好的自然环境,这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创造留下来这么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


由于战争、移民、商业贸易活动,至使武胜的民族、民俗文化;民居、园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从而独具特色;武胜竹丝画帘、中国·四川·武胜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武胜剪纸;嘉陵江船工号子、武胜曲艺、武胜回民风味食品麻辣牛肉、武胜“庖汤节”……则是享誉全国、全省的非物质文化代表;而地质历史时期中,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则为武胜塑造了“天设地造、举世无双”,堪称世界地质奇观的嘉陵江河曲地貌——“武胜天然太极湖”;跨度达62米,相对高度达70米,堪称中国第一砂岩型天生桥——“武胜天生桥”,以及仙女石、神象石、神龟石、神猴石、神根石(男性生殖器)、石公、石母、石金花、老君岩等方山丘陵地貌和孤残存地貌,使武胜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为武胜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产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武胜文化在承传和现实显现中体现了:以嘉陵江文化为主线; 以巴文化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融合为特征;以码头文化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为特色。使武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独特性,从而更具魅力!


面对武胜的历史文化,她让我们深思:“岁月的风记录了武胜先民创造的乐章,历史的尘凝聚了武胜先民提炼的精神,奔腾不息的嘉陵江积淀了巴山渝水如梦的诗史。正是这些用乐章、精神、诗史构筑起的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风骨,让生息繁衍在嘉陵江畔的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倍感自豪和骄傲。我们曾经拥有我们民族不朽的华章、典籍和精神,我们有责任让她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耀我们不断发展进步的道路。


 


 


2010年8月9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