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摄狼的窝 http://bbs.photofans.cn/?1518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意大利 炎热的夏季

已有 5598 次阅读2012-8-6 20:37

我从7月14日到7月22日,一共九天,逛了一下意大利的4个城市: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这九天,平均气温36摄氏度,严重考验了我这个已经习惯英国夏天的中国人的抗署能力。












米蘭(意大利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目前有132萬居民,但如果將郊區的居住人口計算在內,則大約有400萬人,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與蒙薩和布里安薩省相連結)。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 ,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 。目前米蘭市長為萊迪玆·莫拉蒂(Letizia Moratti)。

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3] 。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 。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其經濟購買力(參見米蘭經濟 )位居世界第26位。在2008年,米蘭都會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位居歐洲第七位。米蘭省2007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40,000(為歐盟27國平均水準的161%),是義大利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省份,城市工人平均所得位居義大利首位,在世界上則排名第26位[12]。此外對於外籍員工而言,米蘭是世界第11昂貴的城市。根據2010年一項經濟學人信息社的研究顯示,米蘭是全球第12昂貴的居住城市。據一些研究報告顯示,它的經濟環境位於世界第20位,也是歐洲的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擁有價值非常高的城市品牌。

米蘭是公認的世界時尚和設計之都,商業、工業、音樂、體育、文學、藝術及媒體皆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也是一個主要的全球城市。全市擁有豐富的文化古蹟和遺產,擁有充滿活力的夜生活,並具有獨特的料理,例如義大利麵包和義大利調味飯,耶誕節的點心巴內多內(Panettone)則是米蘭另一個著名的特產。蒙特拿破崙大街上的時裝商店舉世聞名,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購物中心。米蘭的音樂劇特別著名,尤其是傳統歌劇,也孕育出幾位重要的作曲家(例如朱塞佩·威爾第),斯卡拉大劇院也相當知名。米蘭也擁有一些重要的博物館、大學、專科院校、宮殿、教堂和圖書館,例如布雷拉科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和斯福爾扎古堡。兩支著名的足球隊伍:AC米蘭和國際米蘭也以這座城市為根據地。米蘭在最受歡迎的歐洲旅遊城市中排名第52位,在2008年共有超過1,914,000名外國旅客造訪。這個城市曾經舉辦過1906年世界博覽會並將於2015年再次舉辦世界博覽會。米蘭2005年7月啟用的RHO新展會會場占地250萬平方米,展覽面積46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博覽會場。米蘭也以阿爾法·羅密歐汽車品牌和絲綢工業著稱。  

实话说,除了大教堂,米兰没有什么可以逛的。当然如果是去购物绝对是好地方,要不怎么满大街的中国采购团?










威尼斯的美是无法形容的,虽然和米兰一样,到处充斥着游人,但她的魅力还是随处可见。

威尼斯(義大利語Venezia;)是義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人口約271,251人(2004年1月1日)。威尼斯與帕多瓦組成大帕多瓦-威尼斯地區(人口約1,600,000人)。別名「亞得里亞海的女王」、「水之都」、「面具之城」、「橋之城」、「漂浮之都」、「運河之城」、及「光之城」,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個島嶼和鄰近一個半島。這個鹹水潟湖分佈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

威尼斯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十字軍進行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裡集結,而且也是13世紀至17世紀末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尤其是香料貿易、糧食與毛皮貿易)與藝術重鎮。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威尼斯的水道舉世知名。潟湖上的118座群島約由150條水道交織而成。構成威尼斯的島嶼約擁有400座橋樑。在古老的城市中心,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所以主要的交通模式是步行與水上交通。19世紀設立火車站,鐵路長堤把威尼斯主島西北部與義大利半島連接起來。20世紀,又加建公路長堤和泊車場。威尼斯主島西北部因而成為鐵路和道路的入口處。中心舊市區街道狹窄,為步行區,是歐洲最大的無汽車地區。在21世紀,這座無車都市是相當獨特的。目前聖塔露西亞車站則是威尼斯唯一的鐵路車站。

「貢多拉」是威尼斯最具代表性和道統的水上代步小船。但現今威尼斯人通常會使用較為經濟的水上巴士(vaporetti)穿行市內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島。

威尼斯的國際機場是馬可波羅國際機場,這是以著名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來命名的。這個機場建立在威尼斯對岸的義大利半島上,並遠離海岸線,不過前往威尼斯的水上運輸工具距離航站步行只需7分鐘。  










聖馬可廣場(意大利语:Piazza San Marco)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聖馬可廣場在歐洲城市的廣場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座落在市中心,卻不像其他廣場那樣受到交通的喧鬧,這歸功於威尼斯寧靜的水路交通。作為威尼斯的地標,聖馬可廣場受到遊客、攝影師和鴿子的格外青睞。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

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教堂的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

圣马可广场周围开设有许多咖啡店,桌椅露天摆放在广场上的新、旧行政官邸大楼前,是游人用餐、喝咖啡和听音乐好场所。

圣马可广场的南侧有一座附属的小广场,小广场南临威尼斯大运河敞口的潟湖,河边有两根威尼斯著名的白色石柱,一根柱子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守护神圣狄奥多,另一根柱子上雕刻有威尼斯另一位守护神圣马可的飞狮,这两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门,威尼斯的贵宾都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这里也曾经是威尼斯执行死刑的地方。









威尼斯的桥和河道  










在威尼斯到处乱逛









海景  










公爵宫

又称威尼斯公爵府。始建于9世纪,属于欧洲中世纪罗马风建筑。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嘆息橋(意大利语:Ponte dei Sospiri)是位於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附近,公爵府(總督府)側面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橋。在運河水道上有幾條橋,而此條嘆息橋是密封式拱橋建築,由內向外望只能通過橋上的小窗子。嘆息橋的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两处,死囚通過此橋之時,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而得名;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橋樑之一。

叹息桥是威尼斯多座建于16世纪的桥梁之一,完工于1600年,造型属于早期巴洛克式风格,封闭式的拱桥由石灰岩铸成,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的石梁上开有两个小窗。叹息桥横跨在Rio di Palazzo河上,连接威尼斯公爵府的审讯室和老监狱,是由Antoni Contino设计的,他的叔叔Antonio da Ponte是里亚尔托桥的设计者。

叹息桥的名字是19世纪时,由英国诗人、“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拜伦勋爵所取的,囚犯们在总督府接受审判被宣判后,从总督府经由叹息桥走向死牢,他们面临的将是永别俗世,叹息桥有如隔绝生死两世,所以从密不透气的叹息桥走过时,从桥上的窗口望出最后一眼美丽的威尼斯,不禁一声长叹。










佛罗伦萨(意大利语:Firenze,拉丁语:Florentia,意大利诗歌:Fiorenza,又譯佛罗伦斯、非冷次、翡冷翠)是意大利中部[1]托斯卡纳大区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拥有366091名城市人口[2],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中心。从该市延伸出去的佛罗伦萨-普拉托-皮斯托亚都会区共有1.506.098名居民。

佛罗伦萨曾经长期处于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并曾一度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罗伦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艺术与建筑的摇篮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诸如烏菲茲美術館、学院美术馆、 巴杰罗美术馆、碧提宫内的帕拉提那美术馆等)。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诞生、活动于此地,比较著名的有诗人但丁、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政治理论家馬基維利、雕塑家多纳太罗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这一译名是根据城市的拉丁语名字“Florentia”而来,“佛羅倫斯”則譯自城市的英語名稱“Florence”。徐志摩在詩集《翡冷翠的一夜》中將此城名稱译为“翡冷翠”,更贴近现代意大利语名“Firenze”的发音。










圣母百花圣殿主教座堂(意大利语: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中,是天主教佛罗伦萨大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天主教宗座圣殿。教堂建筑群由主教座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
洗礼堂的铜门是吉贝尔蒂的作品“天国之门”

圣约翰洗礼堂位于主教座堂西边数米,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礼堂三扇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二扇为吉贝尔蒂(Ghiberti)所作,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国之门”。

钟塔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

主教座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发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断。1367年由全民投票决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点上建造直径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圆顶。1418年佛罗伦萨市政府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精通罗马古建筑的工匠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胜出,为总建筑师。在建造拱顶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圆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颖的“鱼刺式”的建造方式,从下往上逐次砌成。主教座堂于1436年3月25日,举行献堂典礼。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大圆顶,却自叹不如:“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










领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旧宮前的“L”形广场,得名于旧宮(领主宮)。

这里是佛罗伦萨共和国起源与历史的焦点,至今仍享有该市政治中心的名声[1]。这里是佛罗伦萨人以及众多游客的聚会地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14世纪建筑旧宮及其锯齿形塔楼仍然统治着广场。广场上还有佣兵凉廊、乌菲兹美术馆、商人法庭(1359) (今农业局)和乌古其奥尼宫(16世纪,正立面可能出自拉斐尔的手笔)。位于旧宮前面的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忠利保险(1871年)。

广场上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雕像:

    在旧宮的入口,是大卫像的复制品,米开朗基罗的原作保存在艺术学院画廊。
    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詹波隆那 (1594年)
    海神喷泉,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1575年)
    “狮子”,多那太罗(复制品)
    “友第德与何乐弗尼”,多那太罗(复制品)
    “海格力斯和凯克斯”,邦迪奈利 (1533)
    “强掳萨宾妇女”,詹波隆那
    “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级”,本韦努托·切利尼 (1554),在领主广场边的傭兵涼廊

本韦努托·切利尼的雕像“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头”

这个壮丽的露天博物馆见证了千百年的伟大与权力。在古罗马时期次这里已经是一个中心广场,周围是剧院、浴室和染坊。后来这里建起了巨大的圣Romolo教堂。1980年代重铺地面时,在广场地下发现了考古宝藏,甚至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座广场成形于1268年,当时获胜的教皇党拆毁了皇帝党的房屋。这座广场曾经长期破损凌乱,1385年首次铺设路面。1497年,萨佛纳罗拉及其追随者在这个广场上进行著名的虚荣的篝火,烧毁成堆黄色书籍、赌具等。在海神喷泉前,一块圆形大理石标志标出了1498年5月23日萨佛纳罗拉被绞死并焚烧的确切地点









佛罗伦萨  










羅馬(意大利语:Roma)为意大利首都,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宗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少數沒被戰火波及的城市之一,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聖伯多祿大殿(拉丁语:Basilica Sancti Petri,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亦名聖伯多祿大教堂、梵蒂岡大殿、又譯作聖彼得大教堂,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可能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聖地之一。其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面有兩重用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等都曾參與設計。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聖伯多祿大殿是罗马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之一:圣若望拉特朗大殿、圣伯多禄大殿、圣母大殿和城外圣保禄大殿。它也是梵蒂冈城中最主要的建筑物。聖伯多祿大殿的穹顶构成罗马城天际线的主要标志。聖伯多祿大殿还是君士坦丁堡主教座堂[來源請求]。聖伯多祿大殿常被外界誤解是象徵教宗駐地的「教宗寶座」所在,但教宗寶座其實是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其亦為天主教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雖然如此,今日許多聖座禮儀與瞻禮還是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主要是因為這裡離教宗官邸較近、空間也較大、而且位於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城之內。

聖伯多祿大殿可能是天主教最大的教堂建筑,它佔地23,000平方米,容量超过60,000人。在天主教传统中这是最神圣的圣地之一,传统上认为这里是聖伯多祿(彼得)的安葬地点,他是耶稣的12个宗徒之一,第一任安提約基雅(安提阿)主教,以及第一任罗马主教。尽管新约没有提到伯多祿到过罗马,也没有提到他在罗马殉道,古代传统认为他的墓就在祭坛的下面,后来的许多教宗也都安葬于此。目前的聖伯多祿大殿,是兴建在早期教堂的基础上,始建于1506年4月18日,完成于1626年。










聖天使城堡是意大利羅馬的一座城堡,由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於135年至139年期間興建,作為自己及其家人之陵墓。該建築位於台伯河畔,鄰近梵蒂岡教廷,聖天使城堡首先作为阻止西哥特人和东哥德人入侵的要塞,然后是作为监狱,最后改建成一座华丽的罗马教皇宫殿。現已成為博物館的用途,也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之一。公元6世紀教宗格列哥里一世巡游經過此地,見到天使長弥额尔顯像,城堡因而得名。









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它呈长方形,威尼斯广场长130米,宽75米,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广场中央原先是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观光马车等的聚集地,全市的交通中枢地带。从1980年下半年起,罗马市政府对它进行了整顿,使之更加美丽壮观。

威尼斯广场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圆形广场。这个广场的正面是绰号叫“结婚蛋糕”、“打字机”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纪念堂,耗时25年才建成。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台阶下两组喷泉寓意深刻: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的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这里守护着无名战士墓。
  纪念堂右手边的玛契罗剧场大街通往科斯美汀圣母教堂,这个教堂很小很安静,但里面却有名扬世界的“真理之口”。这是一只古罗马时代的井盖,1632年在教堂外墙边发现的。教堂本身的建筑是在6世纪兴建的,以柯林特圆柱和拜占廷风格的镶嵌画为装饰,也很值得一看。教堂前还残留着罗马现存最古老的神殿方特纳神殿的遗迹。
  广场左侧是威尼斯宫,这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在威尼斯共和国繁荣时期,这里曾经是威尼斯大使馆所在地,因此有了这个名称。墨索里尼曾经从2楼的阳台向广场上挤满的人群发表了著名的“阳台演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汇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博物馆了。









罗马街景









羅馬競技場(意大利语:Colosseo,英语:Colosseum,又譯作罗马竞技场、罗马大角鬥场、罗马圆形鬥獸场、科洛西姆或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拉丁语: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鬥场,建於公元72年-82年间,现仅存遗迹位於現今意大利罗马市的中心。

競技場由韦帕芗(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提圖斯(Titus)在位期间建成,下一位國王图密善又曾修建它,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競技場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Nero)的“金宫”(拉丁語:Domus Aurea)原址之上。鬥獸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鬥士要与一只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鬥。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 Cassius)的记载,競技場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11,000只牲畜。

競技場的名稱來源Colossus本來解作巨像,因為尼祿時期此處有一座他本人的巨像。

公元217年競技場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鬥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競技場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拆除了鬥獸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競技場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例如埃庇道努劇場(Epidauros Theater,約公元前330年,設計師: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競技場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鬥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 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 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 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競技場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 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 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 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鬥獸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競技場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競技場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城1000年。









梵蒂冈博物馆(意大利语:Musei Vaticani)位于梵蒂冈城内,由罗马梵蒂冈大道(Viale Vaticano)可达。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其中的藏品是多个世纪以来罗马天主教会收集、积累的成果。

16世纪时,教皇儒略二世创建了博物馆。遊客在遊覽梵蒂岡博物館時會經過由拉斐爾裝飾的西斯廷礼拜堂和拉斐尔房間(Stanze di Raffaello)。

2007年底止,博物馆当年的参观人数达到4,310,083人次。

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的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聖母大殿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教皇儒略二世派朱利亞諾·達·桑迦洛(Giuliano da Sangallo)和米开朗琪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们的推荐下,教皇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在发掘出雕像整一个月后,教皇就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

2006年10月梵蒂冈博物馆庆祝建馆500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了梵蒂冈山丘上公墓的发掘现场。

第一天在罗马的时候,早上排队进馆的人群超过了1公里长,建议下午去,避开团队游客。另外博物馆的网站上可以购买门票,虽然多付4欧,但可以不用排队。  










《雅典學院》(La scuola di Atene),一译《雅典学派》,是拉斐尔创作的一幅壁画,现存于羅馬的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画室中。

這是教宗命拉斐爾畫的畫。在透視點的二人分別為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人群後、左、右兩邊牆壁上的是阿波羅及雅典娜二神的雕像。眾人包括哲學、詩歌、音樂、神學等學者,都是教王喜歡的範籌。更加以哲學的殿堂來代表教宗家。

在這件作品中,讓每個哲學家都顯現「個人靈魂」的企圖,用以區別個體之間不同的關係,並將他們連接在形式上的韻律中,處理人與背景相互關係接近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做法;但整體構圖中出現古典樣式大廳-超高圓頂、酒桶穹窿(Barrel Vault)、巨大的人像-乃是受到布拉曼特(Bramante)的影響,預言它未來是放置在圣彼得大教堂中的模樣。乃透視學的高峰,承襲前人的精華而成。拉斐爾將西方文明不同時期的人集中在同個空間,古希臘、古羅馬和作者所在时代義大利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身篤信人類智慧和諧,並讚美西方文明的智慧結晶。

拉斐爾比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都晚出生,卻比米開朗基羅早死四十多年,只比達文西晚死一年,是相當短命的藝術家。如果要用幾個字來形容拉斐爾,那就是和諧、圓融、愉快、優美、溫和。不僅畫風如此,待人也是如此。他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一樣,身處愛藝術文化的教皇朱力阿斯二世的威嚴之下,但是拉斐爾卻跟朱力阿斯二世處的很好,隨後的利奧十世,也最喜歡他,是個人見人愛的年輕人。25歲那年,朱力阿斯二世邀請拉斐爾為梵諦岡宮的簽字大廳畫壁畫。拉斐爾與教皇、學者們交換意見許久以後,決定依據詩人德拉·欣雅杜爾的詩來配畫,以歌頌神學、哲學、詩歌、法學為內容:神學的「聖禮的辯論」、哲學的「雅典學院」、詩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學的「三德」(真理<女人看鏡子>、權力<腳伏獅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樹枝>、節制<手拿繩索看天使>)。

「雅典學院」這幅畫中,拉斐爾把不同時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古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五十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己篤信人類智慧的和諧、並對人類智慧的讚美。這麼多哲學家集中於一畫面,拉斐爾很聰慧的把不同人物,按其個別的思想特點,以最易讓人理解和感覺的方法繪畫出來。

《雅典學院》整個背景和構圖,如同舞台空間一樣,觀眾面對這幅畫就如同親臨劇場一般,採透視法以二度空間呈現三度空間的縱深。拉斐爾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變成劇中人物,(他把柏拉圖繪成達文西的臉,表達對達文西的敬重)以他二人為中心,激動人心的辯論場面向兩翼和前景展開。彷彿正在「表演」一齣古希臘思想史,唯心和唯物之爭。







西斯廷小堂(意大利语:Cappella Sistina;也稱為西斯廷禮拜堂)是一座位於梵蒂岡宗座宮殿內的天主教小堂,紧邻圣伯多禄大殿,以米开朗基罗所绘《创世纪》穹顶画,及壁画《最后的审判》而闻名。這裡也是教宗选举的举行处。

由教宗西斯都四世发起创建,教堂名“西斯廷”即来源于教宗之名“西斯都”。教堂始建于1445年。1481年完工后,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题目创作了一批壁画。1483年,在此举行过西斯都四世的圣体告别。起初穹顶绘有天空的图案。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依照列王紀第6章所描述的所罗门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

西斯都四世之侄儒略二世于1506年,命米开朗基罗绘制。对于喜欢自称为雕刻家的米开朗基罗来说,虽非本愿,但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画,从教堂内脚手架设置,到设计创作,均为单独一人创作。1512年完成。穹顶中心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 在米开朗基罗创作途中曾前来观摩的拉斐尔深受此画影响,他当时正在创作壁画《雅典学派》。

20年后格肋孟七世聘请米开朗基罗设计创作祭坛背面的最后的审判。克肋孟死后,由其继承者保禄三世接续。创作时间为1535年至1541年。以《瑪竇福音》中描述的“最后的审判”为题材的作品。大体上分为四个阶层,从最上层开始,分别描绘有,天使群像,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狱的人群,地狱。米开朗基罗“地狱”部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但丁叙事诗《神曲》之地狱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给观者带来了震撼的效果,同时因为描绘了众多裸体人像,被当时很多人抵触,保禄三世死后,裸体的阴部被加绘上了遮羞布等。










最后一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