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重启F4之门 -- 试用尼康16-35mm/f4 VR镜头

已有 4668 次阅读2010-12-1 16:26

AF-S 16-35毫米F4 G ED VR是今年刚问世的一支新镜头。它不是尼康的顶尖产品,从规格上看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它却是尼康用户们期盼已久的一支镜头。原因就在于它是尼康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推出的第一支光圈恒定为F4的变焦镜头。



图1:本文主角的肖像。


我们知道对于许多镜头品牌都有“大三元”一说,它们代指光圈恒定为F2.8的广角、标准和中长焦三支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AF-S 14-24毫米F2.8、AF-S 24-70毫米F2.8和AF-S 70-200毫米F2.8 VR Ⅱ。



它们是各个品牌的当家产品,代表着厂家的实力。同时它们覆盖了最为常用的焦段,成像都有极高的水准,因此也是专业人士们最爱使用的镜头。



由于厂家在制作这三支镜头时都不惜工本,它们不但价格昂贵,身形也很笨重。因此对于许多人,尤其是不以摄影为生的爱好者们来说,它们并不是那么合适。



有鉴于此,便有厂家推出了光圈恒定为F4的这三种镜头,人们常称之为“小三元”。



小三元在价格、身形和成像三个方面达到了平衡。它们的售价通常仅为大三元的50%~60%,体积和重量更为平易近人,光学品质与大三元也很接近。因此它们大受广大摄影爱好者们的欢迎。



之前尼康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光圈为F4的变焦镜头,让它的用户们很心焦。而本文主角的问世,终于圆了他们对于小三元的第一个梦想。



图2:本文主角配D3S。


外观与操作:



我原以为本文主角的大小会与佳能的17-40毫米F4 差不多,因此刚看到它时我吓了一跳,以为错拿了尼康的24-70毫米F2.8。它的尺寸为82.5×125毫米,与AF-S 24-70毫米F2.8的83×133毫米十分接近,甚至大于尼康原来的“金广角”AF-S 17-35毫米F2.8(82.5×106毫米),不过与尼康最新的专业广角变焦头AF-S 14-24毫米F2.8(98×131.5毫米)相比还是要苗条一些。



小一挡光圈带来的好处更多地体现在了重量上。它重680克,而AF-S 14-24毫米F2.8的重量达到了1000克,AF-S 24-70毫米F2.8和AF-S 17-35毫米F2.8也有900克和745克。



图3:本文主角及附件。



图4:与佳能17-40毫米F4在一起。


本文主角对焦环的行程约为65度,用手转动时十分顺畅,但有“沙沙”的轻微磨擦声,因为不能用顺滑来形容它。



它装备了超声波马达,自动对焦十分迅速、轻快和安静。这种出色的表现证明它的超声波马达一定是环型而不是微型的,虽然尼康对此没有说明。



它采用了内对焦设计,对焦时前后端镜片都不会伸缩和旋转。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也不会转动。



它身上有两个开关。一个是光学防抖的,另一个是对焦方式的。



图5:镜身上的两个开关。


对焦方式开关具有M/A和M两挡,分别为手动优先自动对焦和全手动对焦。



所谓的M/A是指在自动对焦时,你不用切换开关即可随时进行手动对焦,这时镜头会关闭自动对焦功能,直到你再次半按快门或AF-ON键。



它变焦环的行程约为80度。转动时的手感稍显沉重,但远不到让你费力的程度。



用手转动变焦环时的磨擦声比对焦环的更大,这有损于精良的用料和做工为它营造出来的高档感。我使用尼康的AF-S 24-70毫米F2.8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让人感到遗憾。


与佳能的17-40毫米F4一样,本文主角也采用了“假”内变焦设计。变焦时镜身的长度虽然不会变化,但前端镜片会在镜筒内前后移动,而且本文主角的移动幅度更大。所以为了防止镜头进灰,你最好在它前端安装一个保护镜。



另外,变焦时后端镜片也会在镜筒内伸缩。



图6:前端镜片的伸缩。



图7:后端镜片的伸缩。


至于镜身材料,尼康英国网站称其由镁合金构成(原文为“Durable magnesium body with rubber mount seal”)。尼康的中国、日本、美国网站及产品说明书都没有提到这一点。我用自己的“独门秘法”试了一下,似乎镜筒的各段都是塑料材质的。可能它的内筒是镁合金的,外筒是塑料的吧。



另外,镜尾金属卡口的外侧套有一圈橡胶,可以很好地起到防尘和防潮的作用。



图8:卡口处的橡胶垫圈。


视角及透视:



本文主角的焦距从16至35毫米。



35毫米一般被认为是广角镜头的上限,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焦距。它的视角与透视感很接近于标准镜头,看起来十分自然和舒服。



图9:35毫米的视角与透视。


16毫米不是最广的镜头焦距,但它的视角已经能达到超大的107度,并且能够提供夸张的透视感觉。



图10:16毫米的视角与透视。



这是一个个性十足的焦距,它具有许多鲜明的特性。只要善加利用,它就能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你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



首先,它能在横向或是纵向上拍出超宽的景像。比如在很近的距离内不但能完整地拍下这栋36层高的大厦,还能将我脚下的水景也收入画面,让照片看起来更多彩。



图11:16毫米的超宽视野。



在狭小的空间内,它更是能展现出所处环境的全貌。



图12:在小空间发挥大作用。



采用某些拍摄角度时,它超大的视角常能出其不意地将一些物体收入画面,让你拍到肉眼不可能看到的奇特画面,颇有点类似鱼眼镜头。



图13:新鲜而奇特的画面。



而它超强的透视效果,使你能极为方便地突出画面的前景。比如将一盆植物作为高大建筑的前景,以此来增加照片的纵深和层次。



图14:小物体变为大前景。



它产生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是如此强烈,使你能轻易拍摄一些视觉效果很夸张的照片。



图15:张力十足的照片。



夸张的视角加上夸张的透视,这使本文主角成为了一支乐趣十足的镜头!


成像:



拍摄成像照时采用了三脚架、定时自拍、曝光延迟模式、最佳JPEG格式、标准优化校准和液晶屏反差对焦,未用任何滤镜,并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所拍立面垂直。每种设置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未做后期处理。



图16:成像测试照全图。



图16:17毫米成像照原大截图。



图18:35毫米成像照原大截图。



从100%的截图来看,本文主角成像的最大特点就是均衡。



在最大光圈和最佳光圈之间,画面中央和画面边角之间,成像的差异都很小。这使你在拍摄时可以放心地调整照片的构图和景深,而不用担心像质的劣化。



另外就算是在16毫米,全幅相机的照片边角处也不见一丝的色散,这在广角变焦头上真是十分少见。



物理焦距包含这个焦段的变焦镜头,包括那些适用于APS画幅的产品我试用过非常多。仅就以上两个方面来说,本文主角的表现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佳能的17-40毫米F4与它的规格最接近,其17毫米的边角处有轻微的横向色散,40毫米边角与中央的成像差距稍大一些。



本文主角的不足在于黑白反差稍差,黑白过渡的边缘处有一些模糊,成像看起来稍欠明锐。在这方面我感觉佳能的17-40要稍强一些。


畸变:



在16毫米时,本文主角有较为严重的桶形失真。在35毫米时,有可见的枕形失真。



图19:16毫米时的畸变表现。



图20:35毫米时的畸变表现。


畸变明显是这支镜头较受人病诟的地方,尤其是在广角端。实拍时如果照片边缘存在直线,畸变都能体现出来。



图21:实拍照片中的桶变。



图22:实拍照片中的枕变。



好在畸变是后期处理时最容易消除的照片问题之一。许多转换软件都能在RAW阶段对畸变做出修正,不会对像质造成明显可见的损坏。



图23:实拍照片中的明显桶变。



图24:软件修正后的结果。


眩光:



本文主角的镜片采用了尼康尖端的纳米镀膜,据称能十分有效地消除照片中的眩光和鬼影。



图25:大大的N字金标表明它拥有纳米镀膜。



另外用于全幅相机时,由于视野很大,太阳这个最强的光源会变得很小。在对着太阳拍摄的测试照中,常见的光雾和光芒都很小,更见不到光斑。



只是在光圈很大时,太阳两边常会出现两条对称的较长光芒,让人奇怪。



图26:F4时的眩光表现。



图27:F22时的眩光表现。



夜晚直面路灯拍摄时,它的表现同样很好,光源周边没有出现眩光。



图28:面对路灯时的眩光。



闹市的夜景也能检验镜头的抗眩光能力,这时本文主角的表现很好,画面很干净,不见杂光,大大体现了N字的威力。



图29:夜晚街景的干净画面。


暗角:



16毫米光圈全开时暗角较明显且面积较大,让画面在整体上变得较暗。收小一挡光圈暗角就缩小到边角上去了。到F8时基本就看不到暗角了。



35毫米端的表现基本相同。



图30:16毫米时的暗角表现。



图31:35毫米时的暗角表现。


焦外成像:



这种焦段这种光圈的镜头,通常较少追求背景的虚化,但尼康还是为它配备了圆形光形。因此它的焦外表现不错,颇为柔美。



图32:焦外的虚化表现。



另外它的口径不算小,光圈不算大,焦外光斑的口径蚀也不显眼。



图33:焦外的口径蚀。



虽然不是超贵的顶级镜头,它内置的3枚非球面镜片的制作工艺还算不错,焦外的光斑中不像某些镜头那样会出现一层层的同心圆。



图34:焦外光斑的原大截图。


防抖:



本文主角为VR防抖功能提供了一个开关,它有两挡——开或者关。



开启时,它能自动识别追拍,并不再补偿与追拍方向平行的相机抖动。它不能识别相机是否锁定在了三脚架上,所以使用三脚架时,需要将防抖功能关闭,以免它做出错误的补偿动作。



在尼康的某些镜头,如AF-S DX 16-85毫米F3.5-5.6 VR和AF-S 70-200毫米F2.8 VR Ⅱ上,防抖功能还具备另一个两挡开关——NORMAL和ACTIVE,使镜头还能在行驶的车辆上发挥防抖功效。很遗憾本文主角上没有这个开关。



图35:大竹炮上更丰富的VR开关。



本文主角的防抖装置起效极快,半按快门的瞬间随着“咔”的一声轻响,取景器中的画面马上就能稳定下来。经我实验,在任何情况下防抖的起效基本都快于镜头的合焦,这在我试过的镜头中是数一数二的。



尼康宣称它的防抖能力能减慢4级安全快门速度,对此我进行了实测。



我不倚靠任何物体站好并手持相机,开启防抖功能,逐级减慢安全快门速度进行拍摄,每级拍摄4张照片。



我测试了许多回,最好的结果如下:使用安全快门速度时,照片全部清晰;减慢1挡快门速度时,照片全部清晰;减慢2挡快门速度时,3张清晰,1张稍模糊;减慢3挡快门速度时,2张清晰,1张模糊,1张花掉;减慢4挡快门速度时,1张清晰,1张稍模糊,2张花掉。



实测效果比预想的差一点。看来我的手持功夫还没练到家,或者是当时使用的D3S相机实在太重了。



图36:防抖实际效果。


关于D3s:



这次测试本文主角使用的相机是尼康的D3S。我再一次强烈感受到了它具有的一些超强能力。



图37:D3S的产品照。



它的成像具有扎实的解析力、丰富的层次、鲜活的质感以及高质量的单像素成像品质。虽然像素总数很不引人注目,但由于画质极佳,可以使用专业的插值软件放心地放大它的照片。



它具有目前单反中最强的高感表现,加上本文主角的防抖功能,夜晚外出拍摄,如果没有特殊的表现需要,完全可以不用三脚架。
另外它的色彩浓郁而准确,曝光也很可靠,使直出照片的可用率大为提高,大大减少了后期处理的工作量。



关于D3S的详情,可以参见我们之前的文章“终极完善——尼康D3S及新款70-200镜头体验”。


 


我们的观点:



F2.8之于F4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快速”,二是焦外虚化能力更强。但现在数字相机的高感能力越来越强,ISO值动辄就能上万上十万。这使F2.8的快速优势不再重要,也使F2.8的吸引力打了对折。加上在价钱和便携性上的固有优势,F4的吸引力正变得越来越大。在手动时代尼康就推出过恒定F4的变焦镜头,如AIS 80-200毫米F4和AIS 25-50毫米F4等。本文主角的问世,正式宣告了尼康将在数字时代重启F4的大门。我由衷地为这一举动而欢呼,并热切地期望“小三元”中的另外两位主角能尽快登上舞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