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经典新生 —— 试用索尼•蔡司24/F2 ZA镜头

已有 856 次阅读2010-12-22 16:39

提起蔡司,在摄影圈里可是如雷灌耳,它的经典与传奇被人们无数次地提起。不过进入新世纪以后,蔡司在主流摄影市场上沉寂了一段时间,人们想要体验蔡司镜头的风采,只能去寻找那些老旧的产品,有时候还需要使用转接环或是更改卡口。



近年来,蔡司又开始生产专用于单反相机的镜头,使数量庞大的DSLR用户终于有了直接享用蔡司镜头的可能。这些新出的镜头有适用于尼康相机的ZF卡口、适用于佳能相机的ZE卡口,适用于宾得相机的ZK卡口等,不过这些卡口的镜头都是手动对焦的。其实在康太时N系列的时代,蔡司就生产过自动对焦的镜头,使用的还是支持全时手动对焦的超声波马达,现在它这么做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好在通过与索尼的紧密合作,蔡司为索尼相机提供的ZA卡口镜头都具有自动对焦功能,这为那些不喜欢手动对焦的人提供了在单反数字相机上使用自动对焦蔡司镜头的机会。



每次说到蔡司镜头,都会有人提出“血统”问题。蔡司官网上有资料谈到ZA镜头,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ZA镜头所有的光学设计和测试都是在蔡司实验室中进行的,ZA镜头称得上是“正宗”的蔡司产品,而本文的主角Distagon T* 24毫米F2 ZA SSM无疑也是如此。


 



图1:本文主角的产品照。



外观和操控:



本文主角的身形足够壮硕,拿在手里也沉甸甸的,很有高档定焦镜头的风范。它的最大光圈为F2,镜片结构也很简洁,因此与佳能、尼康光圈大一级的同类产品相比还是显得小巧一些,具体请参见下表。


 



图2:24毫米高档定焦镜头对比表。



其对焦环的宽度为18毫米,行程约为130度。它采用了索尼的SSM超声波驱动马达,自动对焦十分快速和安静,并且支持全时手动对焦(索尼称之为DMF直接手动对焦)。以我的感受和经验而言,它使用的应该是最高级的环形超声波对焦马达。


 



图3:本文主角的前端



手动对焦时,手感超级顺滑,与蔡司手动对焦镜头的感觉十分接近。它的镜身上有对焦方式的切换开关,与其他镜头上常见的小方块开关不同,它使用的是一个独特的拨环。把它装在相机上时,这个拨环位于镜身左侧的中部。按常规的姿势进行拍摄时,左手的姆指正好位于这个拨环上,切换对焦方式时十分就手和方便。


 



图4:对焦方式切换开关。



它采用了后对焦设计,对焦时前端镜片既不会伸缩也不会旋转,后端镜片则会在镜身内小幅地移动。


 



图5:本文主角的后端。



它的镜身上提供了对焦距离窗,边上还有较为详尽的景深标尺,这让我很是喜欢。有了它,你就能十分方便地进行超焦距对焦了。


 



图6:对焦距离标尺和景深范围标尺。



作为蔡司镜头,它的用料和做工自然不容置疑。它的镜身,甚至是对焦环都使用了金属材料,仔细观察和操作时给人的感觉极为扎实。



不过在这方面我还有发现了中个小问题。首先,它镜身的材料应该是铝合金,质地较软且弹性不足,小磕小碰很容易在上面留下印迹。以前我在蔡司镜头上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次在本文主角上又看到了这种伤痕。对此你可以参看图4,看看对焦拨环边上金属裸露出来的白印。



第二是它的外表采用了乌黑的涂漆,虽然是亚光的,但仍很光滑。摸起来很舒服,就是容易留下指印。这不是算什么毛病,只是在拍摄产品照时很麻烦,我擦了半天才把它擦干净。



第三,它的遮光罩是塑料而非金属材质的,在份量、手感和观感上与镜头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异,上面只有索尼而没有蔡司的商标。而我之前接触到的ZE口蔡司头,其遮光罩也是金属的,上面还有蔡司的标识。因此到现在我仍在怀疑拿到手的这支 ZA镜头所带的遮光罩不是原配的。


成像:



拍摄成像照时使用了三脚架、反光板预升、最佳JPEG格式和标准影像风格,未用任何滤镜,未开启降噪和动态范围优化等机内处理功能,并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所拍立面垂直。每种光圈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未做后期处理。


 



图7:24毫米成像测试全图。


 



图8:24毫米成像测试截图。



从实拍照片来看,中央部分的表现很好。全开光圈与最佳光圈相比差距不大,作为一支光圈较大的广角定焦镜头来说已算不错,而且仅收小1挡光圈即可基本达到最佳光圈时的成像水准。



边角部分的成像未达到我预想的水平,反复测试了几次结果都是这样。光圈较大时这部分的成像较为松散,而且始终存在横向色散。好在从F8时开始成像得到了很大改善,使这支广角镜头在它最常拍摄的风景题材上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



看它的MTF曲线图,边角部分的成像水平下降得较快,这和实测的表现相一致。这次测试使用的是全幅的A900相机,如果使用APS画幅的A580等相机,相信照片边角的表现会有很大提高。


 



图9:本文主角的MTF曲线图。


视角与透视:



本文主角是一支最为标准的广角镜头。焦距再长一些,例如达到28毫米或35毫米,我们只能称之为小广角。而焦距再短,我们通常就称之为超广角了。



为什么这支镜头(或者说24毫米)是标准的广角呢?首先它的视角达到了84度,十分开阔,在较为狭窄的地方也能拍出大场景的照片。在透视方面,24毫米也足以将近处的物体表现得很大,将远处的物体表现得很小,让照片具有典型的广角透视效果。


 



图10:本文主角提供了明显的广角透视特征。照片使用A900的黑白影像风格拍摄。



虽然具有以上特征,但24毫米在视角与透视的表现上又不像超广角镜头那样夸张,在照片中会让竖立的物体明显地东倒西歪,在画面边角处会对物体进行明显的拉伸。


 



图11:即使是对于边角处很近的物体,本文主角也不会让它产生拉伸变形。



正是由于对视角和透视有到位而又适度的表现,使得24毫米成为了标准的广角焦距。如果你很喜欢它的这种表现效果,那么购买一支像本文主角这样的24毫米定焦镜头就是十分值得的了。


畸变:



本文主角在这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试用时我成心拍摄了许多方方正正的物体,诸如大门、窗框等等,结果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在照片边沿处的一些直线上看到轻微的桶形失真。


 



图12:这是试拍照片中桶形失真最明显的一张


暗角:


这方面的表现不太好。光圈全开时暗角很明显,面积也不小,让画面整体变暗。一直要收小4挡光圈,达到F8时暗角才会消失。
好在使用蔡司这类德头的人进行拍摄时很少进行直白的刻画,而多是追求照片的氛围和意境,这时暗角的存在反而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图13:暗角的实际表现。



眩光:



本文主角具有蔡司大名鼎鼎的T *镀膜,在对抗强光带来的眩光和鬼影方面表现还算不错。
光圈全开和F8时,太阳周围的“光雾”面积不大也不明显,画面的其他地方没有出现光斑。将光圈收到F22时,在照片中才出现了一小块耀斑,不过面积很小、亮度不高,很不引人注意。


 



图14:抗眩光的实现表现。



背景虚化:



本文主角使用了9枚叶片来营造圆形光圈,开大光圈时焦外的散景看起来很舒服,即使是对于映衬在明亮天空下的树枝和树叶表现起来也不吃力。


 



图15:背景虚化的实拍照片。


我们的观点:



试用本文主角的那两天,北京正好出现了最为糟糕的雾霾天气,整天天空中都充斥着昏黄和浑浊的光线,所拍的照片实在不美观。因此除了表明镜头特征的必要示范,在这里就不张贴更多的照片了。



通过试用,我们认为本文主角还是独具魅力的,仅凭“一支具有自动对焦能力的蔡司广角定焦镜头”这一点就足以引发摄影人的兴趣和占有欲,更何况它本身还具有不俗的成像素质、扎实的用料与做工以及出众的手感。



与其它品牌顶级的24毫米定焦镜头相比它的光圈小了一挡(F2对比F1.4),好在价格也要便宜一些,还算公道。本文主角目前刚上市,价格约为9900元,而现在佳能EF 35毫米F1.4 L的售价约为11500元,尼康AF-S 24毫米F1.4的售价约为14200元。在刚上市的热乎劲过去之后,商家还有可能调低本文主角的售价,到那时它的吸引力还会变得更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