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腾龙10-24毫米对决适马10-20毫米

已有 52373 次阅读2008-12-18 12:25

  不好意思,为了吸引眼球做了一回标题党。这个贴子主要是写腾龙的10-24毫米的,它和适马10-20毫米的对比只是作为一个章节放在了最后。

  新近上市的SP AF 10-24毫米 F/3.5-4.5 DiII LD Aspherical (IF)并不是腾龙的第一支超广角镜头,在此之前该公司还有过一支11-18毫米 F/4.5-5.6,不过由于价格较贵等因素,它并没有聚积起较高的人气。对于那支镜头我倒是认真使用过一段时间,并留下非常不错的印象。当年我用它拍了不少照片,这是其中的一张。

  图1:腾龙11-18毫米的照片。

  新出的10-24毫米F/3.5-4.5使用了1片玻璃铸模的高精度大型非球面镜片、3片复合型非球面镜片以及2片LD低色散镜片。因此它不仅扩展了焦距、加大了光圈,据腾龙公司宣称在成像上也较过去的11-18毫米镜头有了提高。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也较其前辈有了较大幅度的下调,从4千多块钱降到了3700元。

  图2:本文主角的光学结构图。

  虽然焦段和光圈都增大了,但本文主角的体积和重量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长度为86.5毫米(增加了约8毫米),最大直径为83.2毫米(加大了1毫米),重量为406克(增加了61克)。腾龙公司一直致力于镜头的小巧化和轻量化,看来它在这方面的造诣又有了提升。

  虽然滤镜口径达到了77毫米,但由于整个镜筒都比安装滤镜的螺纹处细了一大圈,本文主角看上去颇为苗条,安装在尼康的D70上甚至显得有些瘦弱。它的主要用途是拍摄户外风景,因此小巧一些总是好事。

  图3:安装在D70上的本文主角。

  外观与操控

  本文主角是腾龙高档的SP级镜头,它的制造品质是很出色的,做工和用料看上去都比较精致和细腻。

  作为腾龙最新的产品,它的外形设计出现了两个变化。其一是对焦环和变焦环的边角处变得圆滑了,用料似乎也柔软了一些,不再像从前的腾龙镜头那样全是生硬的方条。这样摸起来手感舒服了许多,看起来也少了廉价的塑料感,按照腾龙的说法还与今天数字相机的设计风格保持了一致。下面是本文主角和腾龙以前镜头的外形对比,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图4:对、变焦环的对比。

  第二个变化是在对焦方式开关的下方新添了一个带有金色SP字样的小铭牌。金标配上金环,为本文主角带来了一丝富丽堂皇的味道,同时也使人更容易识别它的SP身份。不知腾龙会不会在以后坚持这种做法,让金字铭牌能像佳能的红圈一样,成为腾龙高档镜头的独有标志。

  图5:本文主角的SP金标。

  本文主角的对焦环摸起来很舒服,转动起来也很顺畅。其对焦环的行程接近90度,由于使用的依然不是超声波马达,自动对焦的速度不算快。但作为使用普通马达的镜头,它对焦的声音已经是比较小的了。

  它采用了内对焦设计,对焦时前端镜片既不会伸缩也不会旋转,但不幸的是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会跟着转动。按正常的方式持握相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好会握着它的对焦环,这很利于手动对焦。不过进行自动对焦时,对焦环就会在拇指和食指间蹭来蹭去,对拍摄造成干扰。更让人郁闷的是它的说明书还反复强调“不可阻碍镜头自动聚焦的运作,稍有扰动可能会造成镜头机构的严重伤害”,吓得我只敢支楞着手指使用这支镜头。

  它变焦环的行程约为75度,变焦时镜筒会伸出一截来,不过很短,只有1厘米左右。这时镜头的后端镜片也会大幅内缩。从后端看这支尼康卡口的镜头没有连接机身马达的传动杆,看来它能够用于D40的D60等相机。

  图6:伸长的镜身和原配的遮光罩。

  图7:镜头的后部。



  视角

  10毫米用在D70上,等效焦距就是15毫米。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可是真正的超广角视角了。它不但在横向上提供了更多的景物,更重要的是能收纳更多的前景,大大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从另一方面说,将长焦端提高到24毫米,让等效焦距达到36毫米,使本文主角除了可以拍摄风景外,还可以扫扫街、照点人文照片,这无疑能减少你更换镜头的频率,使它更适宜在旅游时使用。

  图8:两端焦距的视角对比。

  成像

  测试照的拍摄使用了三脚架、定时自拍、最佳JPEG格式、标准图像模式,未用任何滤镜。拍摄成像和畸变等的样照时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主体立面垂直。每种设置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后期除部分照片缩小外未做其他处理。这仅是我个人所做的简单测试,方法称不上完美,仅供大家参考。

  先来看10毫米端的表现。

  图9:10毫米焦距成像全图。

  图10:10毫米焦距成像截图。

  从图10看,本文主角10毫米端的中央成像是相当不错的。光圈全开时基本就达到了这支镜头的最高水准,而且由于反差较好,图像整体看起来显得更结实一些。

  在边角部分虽然有可见的红绿色散,但分辨率与中央部分相比差距算是很小了。光圈全开和收小光圈的成像也有差距,但同样不大。

  之前我们测试过图丽的11-16毫米和12-24毫米两支超广角镜头,可以说在短焦端,本文主角在成像的均衡性上表现更好。



  再来看看24毫米端。

  图11:24毫米焦距成像全图。

  图12:24毫米焦距成像截图。

  看12图马上能感觉到在长焦端,本文主角的边角成像很差,给人的感觉像是相机晃动了。开始我也认为是这样,但看看照片的中央部分截图,可以断定拍摄时相机还是稳定的。我又认为是拍摄时存在其他的问题,但又测了两次,结果还是一样。看来这支镜头24毫米的边角成像就是这样了。好在光圈收到F11之后边角的成像就接近于中央了,用于风景拍摄时尚有回避问题的办法。

  而中央部分的成像基本维持了10毫米时的水平,虽然最佳光圈是F8,但F4.5和F5.6的表现与之差距很小。



  畸变

  图13:10毫米时的变形情况。

  图14:24毫米时的变形情况。

  10毫米焦距时有明显的桶变,但超广到这个份上,我觉得这时的变形是可以接受的。图丽11-16毫米F2.8在11毫米时的表现差不多也就这样。

  24毫米时仍然存在桶变,但要轻微许多。不过比不上图丽11-16毫米镜头的16毫米,后者这时基本看不出变形。



  暗角

  图15:10毫米焦距暗角表现。

  图16:24毫米焦距暗角表现。

  10毫米端光圈较大时存在明显可辨的暗角,到F8时暗角就不太可辨了。

  24毫米端的表现令我惊讶,光圈全开时的暗角就很轻微,收小一挡光圈后暗角基本就不可辨了。



  眩光

  图17:眩光表现。

  在这方面本文主角的表现是比较出众的,光圈全开时眩光基本不可见,将光圈收到最小也没有出现成串的耀斑,仅在白圈中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很不明显的光斑。

  产品对比

  在廉价的超广角镜头中,适马的10-20毫米F4-5.6是人气较高的产品,我们一直想拿本文主角和它做一个对比。遗憾的是我们虽然找到了一支适马10-20毫米,它却是佳能口的。最后我们只好将它装到300D上,和装在D70S上的本文主角勉强做了一些测试。由于机身的不同,成像部分的照片仅做参考吧,而畸变、暗角和眩光的测试应该不受这个因素的影响。

  为了省事,对于成像我们只选测了14毫米这一个焦距,它的等效焦距约为20毫米出头,应该是拍摄风景很常用的一个焦距吧。

  下面是一组相关的测试照。总地看来,这两支镜头的表现很接近,在不同的方面互有优劣,但差距都十分细微。

  图18:本文主角和适马10-20在一起。

  图19:成像对比全图。

  图20:成像对比截图。





  图21:畸变对比。

  图22:暗角对比。

  图23:眩光对比





  我们的观点

  本文主角的市场价格约为3700元,其他同类镜头的参考价格如下:适马10-20毫米F4.0-5.6为3750元、图丽12-24毫米F4为3600元、图丽11-16毫米F2.8为4060元、佳能10-22毫米3.5-4.5为4930元、尼康DX 12-24毫米F4为6900元、索尼11-18毫米4.5-5.6为4490元(呵呵,腾龙OEM的吧)、宾得12-24毫米F4为5400元。

  看来这次腾龙吸取了11-18毫米的教训,为本文主角制定了一个十分合理的价格,这很让人感到欣慰。

  与原厂的镜头相比,本文主角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先不说参数和成像上有什么区别,光是便宜的价格,就能让许多人最终倒向副厂镜头的怀抱。价格一直是副厂镜头的优势,很高兴看到腾龙能让本文主角首先体现出了这种优势。

  而在副厂镜头中,本文主角的价格处于中游水平、在光圈上也是如此,在焦距上它则具有一马当先的优势。

  在最重要的成像上,除了和适马10-20毫米进行了对比,图丽的两支超广角镜头我们也都测评过。以我的感觉,我认为本文主角在短焦距段的均衡成像上占有优势,但在长焦距段的边角成像上要差一些,在这方面图丽的12-24毫米表现更好。在畸变上本文主角有微弱的劣势,但在眩光和暗角上它的表现又稍好一些。

  总之,我们认为本文主角在成像上与它的同类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它却提供了最大的焦距范围,加之在价格上也不存在短板,因此它的市场竞争力一定会比原来的11-18毫米镜头强大许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