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寂莫高手 —— 腾龙180mmF3.5微距使用感受

已有 871 次阅读2011-3-2 16:46

说到日本腾龙公司,谁都会想到它那支经典的微距镜头AF90mm F/2.8 MACRO。其实在这支镜头之上,腾龙还有一款更高档的微距镜头,这就是本文的主角——SP AF180mm F/3.5 Di LD [IF] MACRO。


图1:本文主角的连机照。



奇怪的是这支03年上市的镜头,6年以来在圈内一直没有太高的人气。其实世界许多一线媒体的测试对它都是好评如潮,它的成像品质应该比90mm F2.8更加出色,而它47厘米的对焦距离也不是那些焦距在100毫米左右的微距镜头所能比拟的。


比如在德国著名的摄影杂志《Color Foto(彩色摄影)》所做的严谨测试之中,它获得了如下的成绩:分辨率25 (彩色摄影杂志评测的最高分)、反差28、同一性20(满分)、畸变10(满分)、渐晕8,总分91。而SP 90mm F2.8的得分为分辨率21.2、反差25.2、同一性16、畸变10、渐晕9,总分81.4。佳能180mm F3.5 L微距头的得分为分辨率22.3、反差26.6、同一性15、畸变10、渐晕10,总分83.9。


日本最知名的摄影器材评论家西平英生对本文主角的评分如下:操作性4、解像力5、实拍4.5、性价比5,总评5。而佳能180mm F3.5 L微距头的得分为操作性4.5、解像力5、实拍5、性价比3,总评3.5。尼康AF 200mm F4微距头的得分为操作性4、解像力5、实拍5、性价比3,总评3.5。而适马的180mm F3.5微距头的得分则为操作性4.5、解像力4.5、实拍4.5、性价比4,总评4。


在人气很高的photozone摄影网站上,本文主角、尼康200毫米微距和佳能180毫米微距的光学品质分别为4星、4星和3星半。


当然,媒体总是有自己的标准和态度,它们的结论很难说具有100%的客观性。但是大家一致给予本文主角高分,这就不能否认它是一支素质极高的微距镜头。


外形与操控:


本文主角的尺寸比较适中,不像70-200mm F2.8这类镜头那么大,但比常见的标准变焦镜头要长一些。如果要吹嘘一下,可以说它是威猛(尤其是装上遮光罩后)而不笨重。


图2-3:本文主角及其遮光罩、脚架环、后部。




在我看来,它的做工是腾龙镜头中最好的,与新出的70-200mm F2.8 Di相比,是只在其上而不在其下。在脚架环以后和对焦环以前的部分,镜筒摸起来手感冰凉,应该是金属材质的。这一点与佳能的17-40毫米F4红圈头类似,看来它的用料也比较扎实。


这方面要批评的是它原配的脚架环,其材质是金属的,涂装也与镜身一样,但掉漆的现象比较严重。镜头本身没有一处掉漆,但随镜的脚架环上已有多处露出了金属的本色。


微距摄影经常需要进行手动对焦,因此在微距镜头上对焦环的设计就要比普通镜头重要许多。在这点上本文主角做得十分出色。其对焦环的行程长达150度。观察对焦标尺窗,你会发现从0.47米到0.8米(放大倍率1:1~1:3)的近距对焦占据了对焦行程的大部分,十分利于你进行超精细的微距对焦。其对焦环的宽度达到了5.5厘米,上面还密布着细小的橡胶颗粒,你甚至可以用5个手指握着它,十分安稳地控制对焦环的转动。打到手动方式时,对焦环转动起来的手感沉稳而顺滑。


与完美的手动对焦相比,本文主角的自动对焦就显得十分差劲了。首先是速度奇慢,我计算了一下,从半按快门到走完一个完整的行程,自动对焦需要花费的时间长达两三秒钟。经常是我一屏住呼吸开始对焦,它就“拉风箱”。起初我真是被它弄得十分烦燥,后来也没脾气了,它一开始悠悠地对焦,我就趁机抬起头来喘两口气……


我是近视眼,很多时候都得依靠自动对焦,因此一直受到它的折磨。不过现在好了,我新买的相机有了液晶屏实时取景功能,而且还能放大画面,手动对焦从此变成了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科技的发展真好啊!


本文主角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对焦距离限位开关。所以它每次拉风箱,都会从头到尾走一个来回,让人充分体会一次它那慢如蜗牛的自动对焦。其实微镜头的对焦都比较慢,但明知道慢,却不设计一个限位开关来弱化这个问题,就有些让人想不通了。更可气的是腾龙在它的90毫米微距头上提供了限位开关,但在价钱贵了一倍多的180毫米微距上却没有提供这一装置,真不知道它是怎么想的。


细心的人在看前面的产品照时,可能会发现在对焦环的前面还有一个转环,它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本文主角一个独特的设计,专门用于旋转安装在镜头前端的滤镜,在使用遮光罩时会非常有用。


不过我认为本文主角是一支长焦镜头,它使用偏振镜或是渐变镜的机会并不多。腾龙与其挖空心思弄这么一个东西,远不如为这支镜头提供一个对焦距离限位开关有用。


本文主角采用了内对焦设计,对焦时镜头前端不会旋转,也不会伸缩。后一点尤其令人赞赏,要不然对焦时镜头前端伸长一截,就会缩短微距镜头的工作距离。对焦时,它的后端镜组会轻微地前后移动。


在手动与自动对焦的切换上,采用的是我最不喜欢的推拉对焦环方式。这种方式听起来很美好、很方便,实际使用起来却满不是那么回事。由于推拉起来比较费劲,往往会让三脚架上的相机产生轻微的移位,破坏微距摄影的精确构图。


分辨率:


我们接着来拍人民币,下面是照片的全图和截图。其中截图来自于全图的绿框部分。拍摄时使用了三脚架(防止手抖),液晶屏实时取景对焦(避免跑焦),反预加自拍(消除反光板震动)。文件格式为最高级别的JPEG。


图4:分辨率测试全图。



图5:中心成像原大截图。



 


图6:边角成像原大截图。



如图所示,本文主角的中心部分在光圈全开时即表现出了最佳状态,与F5.6和F8相比丝毫不差,比较难得。倒是从F11开始,分辨率开始有所下降。


边角部分光圈全开时比不上F8时,但差别极小。F11开始成像同样开始下降。另外经过对比,我发现除了F5.6和F8,在其它光圈时,边角的成像与中心相比都有差距。


色彩:


从用户的口碑来看,色彩并不是腾龙镜头特别出彩的地方。不过本文主角在这方面的表现让我十分满意。

看一下图7,各种颜色的再现都十分准确,色彩饱和而又不夸张。


07图:本文主角的色彩表现之1。



再来看看图8。本文主角对于红色的表现捏拿得十分准确,颜色充分而又没有饱和过度,还揭示出了红色花瓣上极其细微的纹理,十分难得。


08图:本文主角的色彩表现之1。



在09图中,本文主角对嫩叶上介于黄和绿之间的颜色表现得也很精彩,将嫩叶的质地生动而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09图:本文主角的色彩表现之1。



焦外:


微距摄影的景深要比常规摄影浅得多,很多时候背景和前景中的物体都会以模糊的形态出现在画面中,因此微距镜头的焦外成像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一支微距镜头能将焦外的景物虚化开来而不呈现出明显的“二线性”,无疑会为照片添加更多的美感。


先看这张照片,焦点后面彩色铅笔的轮廓依次变得愈加模糊,无论笔尖还是笔杆的边缘都没有出现生硬的线条,看起来很是舒服。


图10:焦外成像的表现。



 


再回头看看上面的图8,这张照片也很好地体现出了本文主角的成像特点,这就是焦点锐利、焦外柔和,这正是一支出色镜头的标志之一。


我们的看法:


虽然本文主角充分发挥了微距镜头自动对焦缓慢的特点,但对于微距拍摄来说,它精确而易操作的手动对焦能力对此做出了很大的弥补。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不次于原厂对手的成像。


它的售价在6600元左右,与同类产品相比,它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实拍样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