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当红小生 —— 试用佳能100毫米F2.8 IS L微距镜头

已有 3711 次阅读2011-3-7 17:25

微距不是人人常拍的题材,微距镜头也不是拥有量和使用率都很高的镜头,但是每一个镜头厂家都不敢忽视它。因为微距摄影对于细节和色彩的要求都极高(你是不是很少见到那种朦朦胧胧讲求气氛的微距照片,或是黑白的微距照片?),他们不能不在这种镜头上倾力而为。



佳能也是如此。就拿他们的100毫米微距镜头来说吧,进入EOS时代之后,佳能一共推出过3支百微镜头,分别是1990年4月问世的EF 100毫米F2.8 Macro、2000年3月问世的EF 100毫米F2.8 Macro USM以及本文主角——2009年9月问世的EF 100毫米F2.8 L Macro IS USM。可以看出,在对待百微上,佳能真的是“十年磨一剑”。


 



图:新一代百微配7D。



上一代百微久经好评,本文主角则在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体现在改善了光学设计,加入UD超低色散镜片,提高了成像水平。对此可以参见这两代百微的镜片结构和MTF曲线对比。



其次本文主角加入了佳能最新的IS光学防抖系统,大大提高了手持相机拍摄微距的成功率。另外它还将百微升级到了红圈级别,采用了佳能最好的材料和工艺,并提供了防尘防滴镜身。


 



图:二、三两代百微的镜片结构对比。


 



图:二、三两代百微的MTF曲线对比。



外观与操控:



最新一代百微在外形上的变化较大,找不到一点上代百微的影子。它镜身的粗细变化很小,各边角处也采用了曲面设计,外表看上去显得很平滑,持握起来也很舒适。它还可以选用脚架环,不过不配脚架环看上去也挺自然。



镜身的外筒没有采用金属材料(我记得除了中长焦的白色镜头,佳能黑色的红圈头很少采用金属外壳),但作为佳能顶级的L级镜头,本文主角的做工是无可挑剔的。各部件的接缝规整而细密,每一个开关及开关底座的装嵌都很扎实和到位,毫无松旷感。镜头的卡口、各个开关、开关底座以及对焦环处均采用了密封结构,能够防止水滴及灰尘侵入镜头内部。



它对焦环的行程达到了145度左右,放大倍率在1:1~1:3之间的对焦行程就占据了近90度,这种长行程的设计十分利于在微距摄影时采用手动对焦。作为佳能的L级镜头,它对焦环的手感十分顺滑。与常规镜头相比,转动对焦环时的阻力会稍大一点,我想这是为了更利于进行精细的手动对焦。



环形超声波马达的使用让它能够进行全时手动对焦,也使自动对焦变得十分安静,但微距镜头对焦慢的问题在它身上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进行近距拍摄时,镜头也有“拉风箱”的时候。好在它提供了3挡对焦限位开关,你可以根据拍摄需要对对焦距离加以限制,大大减少对焦所需的时间。


 



图:镜身上的3挡对焦限位开关。


上一代佳能百微是世界上首支采用内对焦设计的1:1微距镜头,本文主角继承了这一优点。对焦时前后端的镜片既不会伸缩也不会旋转,这样就不会因为对焦而减少镜头的工作距离,或是影响环形闪光灯的使用。


 



图:本文主角的前端。


 



图:本文主角的后端。



对焦与工作距离:



本文主角的对焦距离为30厘米、工作距离为14厘米,相对于上代百微分别减少了1厘米和0.9厘米。在这两项指标上它有所退步,不知是不是在镜组中加入了防抖单元的缘故。



所谓对焦距离是指在放大倍率达到1:1时,所拍物体到相机传感器的距离,而工作距离则是指这时所拍物体到镜头前端的距离。对此可以参见下图。


 



图:本文主角对焦与工作距离图示。


 



图:采用以上距离所拍的照片。



微距成像:


成像照的拍摄使用了三脚架、反预加自拍、最佳JPEG格式、标准照片风格,未用任何滤镜,并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所拍立面的垂直。每种光圈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后期除缩小外未做其他处理。



先来看看微距时的表现。测试照拍摄的是百元人民币的细节,各对比图截取自全图中的蓝框部分。


 



图:微距成像照片全图。


 



图:各光圈照片原大截图。



对比原大截图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本文主角在光圈全开时差不多就能达到它的最佳成像。第二,边角的成像虽然略显松散,但与中央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第三,光圈收小到F16以后,成像下降得比较厉害,对于常使用小光圈的微距拍摄不利。但这源于小光圈带来的光线衍射,并不是这支镜头的过错。



常规成像:



这时拍摄的是贴在墙上的杂志单页。


 



图:常规成像照片。


 



图:各光圈照片原大截图。


微距拍摄的成像特点在这里得到了继续体现。F2.8时的成像就表现出了很高水准,边角部分的像质下降也不明显,一般镜头边角处常见的红绿色散在这里也几不可见。从中央到边角,照片的锐度都很不错,反差也几乎不见下降。



对于这个场景我试拍过二三十支镜头,这支红圈定焦头的表现确实高人一等。




畸变:



这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在实拍照片中凭肉眼看不出桶形失真也看不出枕形失真。


 



暗角:



首先说明一下,试拍暗角和眩光的照片时已摘下遮光罩。



在微距状态下,光圈全开时居然看不到暗角,让我十分吃惊,大家可以参看下图。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测试使用的是佳能7D,如果换用全幅相机,我想暗角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图:微距时的暗角表现。



在常规拍摄时暗角就显露出来了。F2.8时暗角不很明显,但面积很大,让整个画面显得发暗。收小一挡光圈边角处会残留一点暗角。当光圈变为F5.6时,暗角就消失了。


 



图:常规拍摄时的暗角表现。



眩光:



光圈全开时在画面中看不到光斑,但将光圈收到很小时,光斑还是会成串出现,有些还挺大。另外我发现在迎着阳光拍摄时,即便太阳没进入取景器,照片中还是会出现大片雾状的眩光,降低明暗的反差和色彩的饱和度,让画面看起来发灰。


 



图:大小光圈下的眩光表现。



尼康同级的AF-S 105毫米F2.8 VR微距镜头采用了尼康尖端的“纳米结晶”镀膜,而本文主角却没有采用佳能尖端的“亚波长结构”镀膜,也许是佳能认为微距镜头的边缘光线入射角不大,没有采用这种高科技的必要吧。



为了对付眩光,佳能为本文主角配备了一个硕大的遮光罩,它倒是可以隔绝阳光的直射,只是大大缩短了镜头的工作距离,还有可能影响布光,进行微距摄影时最好将它摘下。


 



图:本文主角附带有大型的遮光罩。


焦外成像:



100毫米的焦距和F2.8的最大光圈,让本文主角也适用于人像的拍摄。为此佳能特意为它装配了9片的光圈,在F2.8和F4时,它的通光孔会呈现为圆形,有助于生成悦目的焦外成像。



 


图:头两挡光圈的圆形通光孔。



通过实拍,我发现它的焦外成像不错,能够表现出美丽的光斑,物体边缘处的“二线性”也不明显。


 



图:头几挡光圈的焦外表现。



不过与专门的人像镜头相比,它的光圈毕竟小了一两挡。在拍摄半身乃至全身人像时,由于需要保持一定的拍摄距离,面对一些零碎的背景它的虚化能力就显得稍逊一筹,让人不由得不去憧憬佳能的135毫米F2甚至是85毫米F1.2红圈头。


 



图:面对复杂背景的表现稍欠。



光学防抖:



本文主角首次搭载了佳能的“双重IS图像稳定器”,具有目前最先进的光学防抖能力。它不但能应对相机的倾斜抖动,还能够同时应对相机的平移抖动。在减慢安全快门速度方面,对于常规拍摄它能够达到4挡,对于1:2倍率的微距摄影能够达到3挡,对于1:1的微距摄影则能够达到2挡。



图:能够抵消两种相机抖动。



佳能认为进行微距摄影时,安全快门速度应在焦距倒数的基础上再提高1至2挡,而本文主角的防抖能力正好能抵消这些额外的快门速度,让我们还能以常规意义上的快门速度来完成拍摄。



为进行实测,我在APS-C画幅的相机上,以1/160秒的快门和约为1:1倍率,拍摄了百元大钞上一些隐秘的小字(它们非常小,不用真正的微距镜头根本认不出,不信你试试)。



我首先关闭IS功能,手持相机完成拍摄,由于达不到安全快门速度,所拍的4张照片有3张完全模糊,只有一张稍为清楚一点。



打开IS之后,有3张照片是清楚的,只有一张稍显模糊。最后再按佳能推荐的做法,在打开IS的同时为身体寻找稳定的支撑物,这时所拍的4张照片基本都是清楚的了。


 



图:微距防抖试拍照全图。


 



图:微距防抖截图对比。


 


再来试试常规拍摄的防抖。在不倚靠任何物体的前提下,我先关闭IS,以1/160秒的安全快门拍摄了4张照片,结果它们基本都是清楚的。我再减慢4挡快门,以1/10秒拍摄4张照片,结果全是模糊的。这时打开防抖再拍摄4张照片,有3张基本清楚,只有一张稍显模糊。看来在我的手上,本文主角的防抖功能十分接近于达到佳能宣称的效果。


 



图:常规防抖试拍照全图。


 



图:常规防抖截图对比。



 为做进一步的实测,我还一反常态地将脚架留在家中,到户外去进行了一番微距拍摄。结果发现本文主角的防抖功能确实能大大地提高照片的成功率,不用脚架也能获得一些清晰的微距照片,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图:手持拍摄微距照片一。


 



图:手持拍摄的微距照片二。



我们的观点:



此前佳能已一支180毫米F3.5的红圈微距镜头。与之相比,无论规格、价钱还是年份,本文主角都可以说是一个小字辈。



不过无论是成像、做工与抵御恶劣环境,还是在光学防抖与USM等辅助功能的提供上,本文文角都显得当仁不让。它不但能满足专业级别的摄影要求,还能让人在使用中获得额外的享受感。



目前它的市价约为7400元,乍听上去不算便宜。不过在佳能的红圈定焦中,它仅比135毫米F2 L要贵上几十元,与180毫米红圈微距的12000多元更是无法相比。



因此我认为以其表现、功能、价格和红圈的身份,它在发烧友和专门人士当中,一定会成为一支当红的微距镜头。



实拍样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