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老树新花 —— 试用适马70-300毫米F4-5.6 DG OS镜头

已有 1512 次阅读2011-3-10 10:10

说到中长焦变焦镜头,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70-200毫米F2.8,它们都是各厂家技术与经验的荟萃,也是各厂家的当家镜头之一。在这之外,还有一种历史悠久的中长焦镜头规格,它的焦段为70-300(或75-300)毫米。


这种规格的镜头以便宜的价格和轻便的身型广受摄影爱好者们的喜爱。多年来,各个厂家都生产过许许多多这种镜头,适马也不例外。时至今日,适马在产的这种镜头就有三支,它们是70-300毫米F4-5.6 DG MACROAPO 70-300毫米F4-5.6 DG MACRO,以及最新问世的70-300毫米F4-5.6 DG OS


 


图1:本文主角的连机照。



 


前两者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具有APO(复消色散)字样的那款多使用了2枚SLD超低色散镜片。新镜的外形和它们十分接近,但并不只是加入了防抖功能那么简单。


从镜片结构上看新镜采用了新的设计,它们的MTF曲线也有较大的区别,新镜更侧重于300毫米端的成像。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毕竟我们购买这种镜头,更看重和倾向于使用的是它们的长焦端而不是短焦端。


 


图2:和前辈的外观对比。



 


图3:和前辈的镜片构成对比。



 


图4:和前辈的MTF曲线对比。



 

   

外观与操控:


 


虽然是一支普通的非专业镜头,本文主角的做工还是很不错的,各部件的结合十分紧密。将镜头上指或下指进行拍摄时,镜身的前端不会自行伸长或缩短。不过外出时将相机挎在身上或提在手里,因为摇晃镜头前端会有伸长的现象,这时我很希望它能具有一个镜筒锁定键。


 


图5:本文主角的前端:



它的变焦环很宽,行程只有约80度,你的左手只需一个动作就能在整个焦段内进行变焦。变焦环的转动称得上顺滑,但手感稍显沉重。变焦时前后端镜片都会大幅度地伸缩,但不会旋转。


 


图6:本文主角的后端:



向长焦端变焦时,这支镜头的最大光圈会逐渐缩小。70~80毫米为F4,80~110毫米为F4.5,110~200毫米为F5,200~300毫米为F5.6。


它对焦环的行程在72度左右。手动对焦时的手感十分轻快和顺畅,但自动对焦时的噪声较大。好在对焦行程不长,对焦的速度不算缓慢。


由于没有采用内对焦设计,对焦时镜头的前端会伸缩和旋转。不过对焦环较窄,且位于长长镜身的前端,这时它的转动不会对左手持握镜头造成干扰。


由于变焦和对焦时都会伸缩,镜身最长时会比最短时长出大约7厘米。


 


图7:对变焦时镜筒会伸长。



由于是一支焦距长达300毫米的全幅镜头,即便伸短时它的长度也有12.65厘米。但它的最大直径为7.65厘米,重量为610克,在使用和携带时都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负担。不像70-200毫米F2.8的那种镜头,不是非用不可我是不会把它带出门的。


视角和倍率:


 


本文主角的长焦端达到了300毫米,在APS画幅的单反上等效焦距更能达到450或480毫米。这种超长焦确实有它的特点和魅力,除了拉近远处的景物,还特别适合于分割和表现场景中的某处细节。


 


图8:70毫米时的视角。



 


图9:300毫米时的视角。



可能是防抖镜片的加入限制了其他镜组的移动,本文主角的放大倍率从它前辈的1:2下降为了1:3.9,让我感到十分可惜。


1:2的倍率能让人真正拍摄一些微距作品(以我的经验,即便使用真正的微距镜头,也不是每张照片都会用到1:1的倍率),而1:3.9的倍率就显得十分平庸了。


成像:


 


成像照的拍摄使用了三脚架、反预加定时自拍、最佳JPEG格式和标准照片风格,未用任何滤镜,并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所拍立面的垂直。为避免跑焦利用液晶屏实时取景进行了手动对焦。每种设置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后期除部分照片缩小外未做其他处理。


 


图10:70毫米成像全图。



 


图11:70毫米原大截图对比。



70毫米端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中央部分光圈全开时即有良好表现,收小1挡光圈,画面就很鲜明和锐利了。全开光圈时边角的成像较松散,但收小光圈后,除有轻微色散,与中央部分就很接近了。


 


图12:300毫米成像全图。



 


图13:300毫米原大截图对比。



300毫米的表现比70毫米稍差一些。一是最大光圈与最佳光圈的差距更大,二是边角与中面的差距也较大,三是总体的反差略小,在明暗分明方面比70毫米时稍弱一点。


之前我试用过的适马18-250毫米防抖镜头及腾龙18-270毫米防抖镜头,对比长焦端,本文主角的成像表现更好,在边角部分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焦距上远近通吃的镜头到底比不过本文主角这种专攻一段的镜头。


 



暗角:


 


装在APS画幅的相机上,本文主角的暗角表现不错。虽然光圈全开时边角有面积较大的失光,但无论70毫米还是300毫米,收小1挡光圈暗角都能消失。


 


图14:70毫米端的暗角表现。



 


图15:300毫米端的暗角表现。



 


畸变:


 


这方面的表现很好。70毫米时存在桶形失真,300毫米存在枕形失真,但都极其轻微。


 


图16:70毫米的轻微桶变。



 


图17:300毫米的轻微枕变。



 


眩光:


 


现在适马每推出一支新镜,几乎都会说它“各镜片经崭新超多层镀膜处理,将耀光及鬼影减至最少。”在本文主角的宣传材料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话。


不过这支镜头在这方面的表现一般。光圈全开时,强光源附近会有明显的光雾。将光圈收到很小时,星芒很粗很长,画面中还出现了大块的光斑。


厚道的是适马为这支普通的镜头配赠了遮光罩。不像佳能,只有购买昂贵的红圈头,你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图18:光圈全开时的眩光。



 


图19:F22时的眩光。



 



防抖:


 


适马的防抖镜头越来越多了。不但是新镜,老镜的防抖化也在进行。


本文主角只提供了一个防抖开关,具有开和关两挡选择,但它应该能识别常规拍摄与追拍,并自动选择相应的防抖补偿模式。


  


图20:镜身上的OS防抖开关。



防抖系统工作时产生的噪声极低,不把耳朵贴在镜头上根本听不到。防抖系统的起效也十分迅速,基本上半按快门之后,取景器中的图像立即就能稳定下来,让人感觉不到有什么延迟。


适马宣称这支镜头的防抖功能能够减慢4挡安全快门速度,我们对此也进行了测试。


具体做法是在不倚靠任何物体的站立情况下,分别开启和关闭OS功能,逐级减慢安全快门速度进行手持拍摄,每次拍摄4张照片。由于使用的是APS单反,安全快门速度采用了等效焦距的倒数。所拍场景与上面成像测试时的相同。


在实拍中我们遇到了一点问题。减慢4挡快门速度时,开启防抖功能后画面的模糊程度大为降低,但在4张照片中,只有一张称得上是较清晰的。


 


图21:防抖样照原大截图对比。



我们在不同的时候,换用不同的人总共拍摄了近百张照片,也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以我们的手持功夫,这支镜头的防抖功能只能减慢2到3挡快门速度。也许换别人能减慢4挡快门速度吧。


 


我们的看法:


 


虽然一直生活在“小黑(适马70-200毫米F2.8)”的阴影下,但本文主角也自有亮点,比如相对轻巧的身形、便宜的价格以及超出我预想的成像。尤其是加入了连小黑目前也不具备的防抖功能之后,它的吸引力更是得到了加强。


这种规格的镜头在胶片时代一直长盛不衰。进入数字时代之后,55-200毫米这类套头以及一些大变焦的APS画幅镜头抢走了它的不少“戏份”。但对应全幅始终是它的一大优势,相信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全幅相机型号的增多和价格的下探,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列为中长焦镜头的选购对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