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进步更多 —— 佳能EOS 60D实战感受

已有 2056 次阅读2011-8-18 10:35

8月26日参加了EOS 60D的发布会后,我写了博文“60D及70-300红圈真机感受”,介绍了它的新功能、新特点以及和7D、50D等的异同。



国庆前我拿到了市售版本的60D,正好借7天大假好好操练它一番,看看在实战中它有几分斤两。



图1:EOS 60D接受实战检验。



成像表现:



这主要取决于数字相机的核心部件图像传感器。



设计和制造图像传感器可是一件很牛的事,世上有这个本领的厂家仅有廖廖可数的几家,佳能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不管是哪个厂家,生产了一种图像传感器总会尽量把它用到更多的相机上。像本文主角就使用了和7D及550D基本相同的一块1800万像素APS-C规格CMOS传感器,而它的上代产品,08年8月问世的50D使用的是一块1510万像素的APS-C规格CMOS传感器。



图2:60D、7D图像传感器的外观对比。


 



图3:佳能相机CMOS参数对比表。



试用60D时手边还有一部550D,于是我用它们拍摄了相同的场景,看看它们的成像是否一样。



两部相机使用了相同的曝光参数(参见下图的EXIF信息)、机内设置和镜头,还使用了三脚架、反预加定时自拍。为避免机内图像处理的影响,采用了RAW文件格式。


之后在佳能的DPP软件中用相同的处理参数将它们转换成16位TIFF图像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图4:成像对比照全图。


 



图5:照片原大截图对比,取自全图中的绿框部分。



从对比来看,这两部相机的成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对比高亮部分的细节、阴影部分的控噪和层次变化的细腻程度都是如此,看来它们的图像传感器确实确实是一块,至少是大同小异。


 



高感光度:



由于采用了更先进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本文主角的像素密度虽然比50D的更大,但高感性能还是有了提升,请见下表。



图6:佳能相机感光度参数对比。



下面让我们利用实际拍摄来检验一下它的高感光度能力。当时使用了最佳JPEG格式,高感光度降噪设为标准,长时间曝光降噪设为自动。



图8:高感光度原大截图对比,取自全图中的绿框部分。



在ISO 800以内表现极接近,ISO 1600时类似,只是噪点明显了一点,但也属于可放心使用的范畴。ISO 3200时噪点继续增多,暗处的反差开始下降,好在不像某些相机那样出现褪色,画面的总体表现可以接受。ISO 3200是道坎,之后的画质劣化十分显目,尤其是在阴影部位,这时的照片仅为勉强可用的水平。



我再次拿本文主角和550D做对比,用相同的参数拍摄了与上面相同的场景。



结果二者的表现基本一致。只是550D照片的亮度稍高一丁点,高感光度时的噪点也稍少一丁点,比较奇怪。



图9:本文主角与550D的高感光度成像对比。



连续对焦:



在硬件上本文主角沿用了EOS 50D的对焦模块,它拥有全十字形的9个对焦点,优于550D的中央十字、其他一字9点对焦模块,不及7D的全十字形19点对焦模块。



图10:50D和60D完全相同的对焦感应器结构。



不过在软件上,它换用了“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II代(AI Servo II)”。这是EOS-1D MK4也有采用的佳能尖端自动对焦算法。对于突然改变方向的被追拍物体、障碍物突然出现在主体之前、对焦距离突然变化,以及在预测对焦的响应时间上,新算法都能进行更好的处理,使相机能更加准确和快速地捕捉到运动的主体,有效地提高了一系列连拍照片的成功率。



这一点被许多只知对比硬件指标的人所忽视。其实相机内部运行的软件,包括各种算法也极为重要,它们对提高相机的性能和照片的画质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本文主角的对焦系统相对于50D来说是有很大提高的。



我着重测试了它的追焦能力。在追踪一些快速移动的物体,比如前后或是左右跑动的人物时,它的成功率都很高。测试时我反复对着移动目标连续追拍十几甚至几十张照片,绝大部分都能清晰成像。



图11:准确追焦的一系列照片中的几张。



以前在测试7D的追焦时,我发现主体小到一定程度它就会脱焦(对此可参见我的博文“身怀利器——佳能7D实战解惑”)。



图12:用7D试了多次,小孩小于这个画面比例时焦点就跑到背景上。


为此我特意用本文主角连续追拍了相似的场景,结果在光照条件和所用镜头(18-200毫米F3.5-5.6 IS对100毫米F2.8 IS L)不及7D的情况下,对于远处的小孩它倒是能连续合焦。



图13:本文主角在类似情况下能够准确追焦。



不过本文主角对焦点的数量还是有限,不能像在7D乃至1D4上那样进行区域自动对焦或是自动对焦点扩展。为了划分等级,佳能在它的菜单中也没有提供诸如“人工智能伺服追踪灵敏度”和“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追踪方式”等选项。



于是面对一些复杂或是突发情况,全靠相机自行追踪还是会出现问题。比如小孩由远跑近时,面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快速变线,短暂脱离了对焦点,就造成相机失焦,直到对焦点回到她身上一会儿,才重新合焦。这一过程不到2秒,但在高速连拍中已经足以让七八张照片的主体变得模糊。



请参见下面的照片。细看地面的砖块可判断焦平面的位置,为看得清楚,照片都做了适当裁切。



图14:正常追焦时出现障碍物。


 



图15:对焦点脱离了一下主体造成的焦平面滞后。


 



图16:1秒多后焦平面重新回到主体上。



当自动对焦点偏离被摄体时,AI Servo II的应对之策是以上一个对焦结果为基准追踪被摄体。我想这就是在连拍过程中,造成焦平面一度滞后于主体的原因。



如果本文主角的对焦点够多够密,足以进行对焦点扩展对焦,并且能在菜单中调整追焦的灵敏度,是有可能避免上述问题的。


连续拍摄:



本文主角的像素数比50D多出了300万,又不像7D那样具有更多的数据读出通道和DIGIC 4处理器,佳能只好将它的连拍速度从6.3张/秒降为了5.3张/秒。



7D的速度为8张/秒,1D4是10张/秒,从帐面上看本文主角和7D的差距并不大。但实际使用下来,我感觉它的连拍速度总是差了一点。在追拍的一系列照片中,主体的动作看起来缺乏连惯性。在7D和1D4上均没有这种感觉。



图17:连续拍摄的4张照片,人物的动作看起来缺乏连续性。



当你想在一组照片中寻找精彩瞬间时,这种差距会减少挑选时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不过与550D的3.7张/秒相比,我感觉它的连拍还是有很大可用性的。3.7张/秒的速度只能是聊胜于无。


 



测光:


继7D和550D之后,本文主角也装备了佳能新开发的63区双感光层测光系统。



在使用全由相机做主的评价测光方式时,面对极深和反差巨大的场景,它的表现都很称职,调入Photoshop后它们的直方图都接近完美,不做调整也没有问题。但面对极浅的场景时显得保守,在Photoshop做自动对比度时直方图会有较大的变化。



测光保守好像是佳能近来的喜爱做法,在我的实测中550D就比450D显得保守,现在本文主角竟比550D又保守一点,差距在1/3挡左右吧。



测光的传统做法是“白加黑减”,使用这款相机时这条原则就变成了“白加黑不减”。



图18:面对深色场景测光基本准确。


 



图19:这时乳白色变成浅灰色了。


 



图20:这次测光很出彩,暗部没有死黑,窗外的高亮中也几无死白。


在单次拍摄时它做得不错,在应对大反差的场面时甚至给人以惊艳之感。但在连续追拍移动物体时测光还是出了问题,有时对正常的场景测光偏暗,在出现明亮物体时反而偏亮,如下图。



图21:连拍时测光出现了偏差。



我琢磨了半天才发现这应该是测光滞后造成的。第1张测光正常。第2张衣服反光面积变大,但测光系统反应过慢,当时没有调整过来,却造成了第3张照片变暗。测光系统发现第3张照片偏暗后加大了曝光量,没料到第4张照片中溅起了大片浪花,亮上加亮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大面积的死白。现实中岸边石块的光亮是恒定的,查看那里你就能看出相机测光的变化。



在测试1D MK4时我去了海洋馆,连拍海豚表演时也时常浪花飞溅,不过它们几乎没有出现死白。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佳能会在7D和60D上装载新型的双感光层测光系统,在它们之间问世的1D4上却使用了传统的单感光层测光系统。原来是新的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佳能不敢拿专业机型来冒险做实验。


 



操控:



本文主角不光只做资源整合,佳能也赋予了它全新的东西,这主要焦中在机身外表的操控部件上。
首先,它是首款提供了翻转屏的佳能单反相机。这个3英寸104万像素的屏幕具有万向节,能翻转到任何一个角度供你观察。
翻转屏的好处很多,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对于我来说,它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在车中取景。我经常自驾游,行车途中不当司机时爱将相机伸出天窗去拍摄风景(前风挡较脏,侧窗视角受限)。从前只能盲拍,如果有翻转屏就能进行取景了。



22:路上的风景。如果有翻转屏,就能避开车头并把画面放平。



第二个大改动是取消了以前佳能中高档单反上的多向拨杆,将它整合到了后转轮中。佳能的想法是好的,认为将它们放在一起更便于操作,而且新的八向控制键上有8个凸起,调整对焦点时,按一下其中之一就能激活对应的焦点,比原来的拨杆更为直接。



图23:多向拨杆变成了后转轮中的八向键。



只是现在后转轮比以前缩小了,和八向键挤在一起让手指很难准确定位,实际使用我就经常按错八向键的方向。


在发布会上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次用了好几天之后,还是感到这种设计很别扭。相信将后转轮和八向键做得大一些,或是让八向键上的8个凸起更加突出,操作就会有所改善。



图24:60D和50D的机背对比,后转轮明显变小了。



另一个较大的变动是将肩屏边每个按键的对应参数从两个减为了一个。这种做法浪费了佳能中档以上单反才有的前后双转轮的优势。不过实际使用后我感觉影响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这么做减少的只是白平衡和闪光补偿两项参数,利用新增的快捷键Q你也能很快找到和调整它们。



图25:50D(上)和60D(下)的肩屏按键对比。



其他的改动包括模式转盘上新增了锁定键、后转轮的锁定从机械开关变成了菜单命令等。我认为它们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这里就不讨论了。



本文主角还在机内新增了RAW处理和创意滤镜等噱头,这里也不详述了。



 



我们的观点:



本文主角刚发布时网上一片喧哗,有人认为它没有进步。经过实际使用和认真思考后,我认为情况满不是这么回事。仔细比较,你会发现相对于50D它的进步之处更多。



在图像传感器上,它实打实地增加了300万像素的分辨率,而且高感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它的对焦系统在硬件上承袭了50D,但在算法上使用了与1D MK4一样的AI Servo II。在测光系统上它将50D的35区单感光层升级为了63区双感光层。它还提供了翻转屏、完善了动态视频的拍摄、加入的ETTL II无线引闪、电子水平仪、扩大了光学取景器的覆盖范围……



网上对它的病诟集中在弃用金属外壳和取消镜头微调上。这些做法确实让人不爽,但我认为它们的重要性真的比不上成像、对焦和测光这三大相机的核心系统。与新增的功能相比,取消的毕竟只是很小一部分。



更让人能感受到佳能诚意的是本文主角的上市价格在7000元左右,比50D两年前上市时足足便宜了1000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