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试用适马24-70毫米F/2.8 HSM镜头

已有 6307 次阅读2009-3-10 12:20

  随着全幅单反数字相机越来越多,各个厂家也开始着手更新全幅的标准变焦镜头。继尼康、索尼(用蔡司商标)相继推出了24-70毫米F2.8之后,适马最近也推出了这一规格的镜头。

  其实单就这种规格的镜头来说,适马可是急先锋。早在2001年,该公司就推出过一支24-70毫米F2.8 EX。在2004年,适马又推了一支24-70毫米F2.8 EX DG,在原有光学结构的基础上,将它升级为了适用于数字相机的DG镜头。而本文的主角发布于2008年12月,算起来已经是适马公司的第三支同规格产品了。

  图1:装在佳能5D II上的本文主角。

  本文主角的全称为24-70毫米F2.8 EX DG IF HSM,单从字面上来看,它比前两代产品增加了IF(内对焦)、HSM(超声波马达)两项功能,其实它的最大改进在于重新设计了光学系统。它的镜片结构从原来的14片13组变为了14片12组,特殊镜片除了继续使用三片ASP非球面镜片和二片SLD超低色散镜片,还增加了一片ELD极低色散镜片。

  ELD是一种比SLD性能更好、造价更高的低色散镜片,它的ABBE系数(数值越高色散越低)为90.3,虽然赶不上萤石镜片的95.2,但已经大大超越了SLD镜片的81.6。适马公司通常将ELD镜片用于它的长焦镜头,如800毫米F/5.6 EX DG HSM和70-200毫米F/2.8 EX DG MACRO HSM等。现在将它用在标准变焦镜头上,足以体现适马对于本文主角的重视。

  图2:本文主角和其前辈的镜片结构对比。

  外观:

  虽然事先知道本文主角的滤镜口径达到了82毫米,但真将这支镜头拿到手,它粗壮的外形还是让我吃了一惊。它的直径达到了88.6毫米,甚至超越了适马70-200毫米F/2.8“小黑”的86.5毫米。更要命的是它有着一副标准的直桶身材,上下几乎一样粗,这让它更显肥硕。即使拿佳能的全幅相机5D II和它相配,仍然稍显头重脚轻,有点镇不住它的感觉。

  我忍不住将它装到了小巧的佳能450D相机上,结果让我哑然失笑。这时镜头的镜身已经超出了相机的下沿,也就是说将它们装在一起平放到桌上,450D居然挨不到桌面,是悬空呆着的。

  适马真是一家疯狂的公司,为了满足成像的需要(抑或是为了逃避设计难题?),他们会完全不顾镜头的其他因素。继前不久推出的口径达77毫米的标头和本文主角之后,其日前刚发布的10-20毫米F3.5的口径也达到了82毫米。更为离谱的是这支镜头只是一支专用于APS相机的DC头,想着今后会有一些使用450D或是K-m的人举着一部超小的相机和一支超胖的镜头四处逛游,我就忍不住想笑。

  图3:本文主角装在450D上的景象。





  操控:

  本文主角采用了内对焦设计,自动对焦时前端镜片不会旋转和伸缩,对焦环也不会转动。它还采用了环形超声波对焦马达,加上对焦环的行程只有75度左右,因此对焦极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对焦环转动起来既十分顺滑,同时还保留了必要的阻力,十分利于进行精细的手动对焦。这点比较难得,也让我感到十分喜欢。

  本文主角另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它居然提供了景深标尺,这在当前的变焦镜头中是十分罕见的。我推测这个标尺是用于24毫米焦距的,这样在拍摄大广角的风景照片时,我们就能利用它方便地进行超焦距对焦了。

  虽然同为环形超声波马达,它对焦时的部件磨擦声还是比佳能的红圈头略大一丁点。我使用过几支内置HSM的适马镜头,感觉好像都是这样。不过内对焦加上环形超声波马达,这已经是目前最顶级的对焦设计了,这同样体现了本文主角在适马心目中的地位。

  本文主角变焦环的行程约为50度,同样很短,因此只要稍为转动一下左手的手腕,你就能快速地完成变焦。不过这支镜头的镜组较为沉重,转动变焦环时比较费力。

  同尼康、佳能等的同规格产品一样,变焦时本文主角的前后端镜片都会伸缩,从24毫米变焦到70毫米,镜身会从最短时的9.47厘米增长3厘米左右。

  本文主角的遮光罩是装在镜身内筒的前端的,会随着镜身内筒的伸缩而前后移动。而尼康、佳能镜头的遮光罩是装在镜身的外筒上的,这样即使完全伸长,镜头的内筒和前端镜片依然会位于遮光罩之内,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这一点来看,本文主角的镜身设计可没有它的原厂对手们聪明。

  图4:本文主角镜筒伸长时的样子。

  图5:本文主角的后端。

  图6:在对焦距离窗的下面提供了景深标尺。





  视角:

  在经历了长焦、超广和微距等镜头带来的新奇体验之后,你会觉得标准变焦镜头才是最为实用和常用的。我现在出门,基本只带这样一支镜头,其他的镜头都被我关在防潮箱中难见天日了。

  因此,对于本文主角我使用起来真的很顺手,也很喜欢。它70毫米的长焦端接近于常规的人像头,其特有的视角和景深让人觉得很舒服和亲切。而24毫米的广角端称得上是真正的广角焦距,我一直认为它提供的视野和纵深感是大多数只能短至28毫米的镜头所不能比拟的,是拍摄风景所必需的。

  在我看来,像本文主角这种24-70毫米F2.8规格的镜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支的。

  图7:本文主角在焦距两端的视角。

  成像:

  成像照的拍摄使用了三脚架、反预+定时自拍、最佳JPEG格式、标准图像模式,未用任何滤镜。每种设置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暗角、眩光、紫边和焦外的测试照均未使用遮光罩。后期除部分照片缩小外未做其他处理。这仅是我个人所做的简单测试,方法称不上完美,仅供大家参考。

  先来看看广角端的表现。

  图8:24毫米端成像全图。

  图9:24毫米端100%原大的成像截图。

  这个焦距下的中央部分成像真是没得说,要反差有反差,要锐度有锐度,而且最大光圈看起来基本就是最佳光圈,各挡光圈的成像也比较均匀,牛啊。不过边角部分就差点意思,反差倒还不错,但分辨率除F8外,和中央部分没法比,而且始终有可见的色散。





  现来看看长焦端。

  图10:70毫米端成像全图。

  图11:70毫米端100%原大的成像截图。

  70毫米端的成像特点和24毫米端惊人的相似。我检查了一下,照片没有搞错。

  畸变:

  这方面的表现不怎么样,至少是很一般。24毫米端有明显的桶形失真,70毫米端有轻微的枕形失真。

  图12:本文主角的畸变表现。

  暗角:

  虽然口径达到82毫米,但由于是用在5D II全幅相机上,本文主角在光圈全开时的暗角较为严重,尤其是在24毫米端时。收小两挡光圈暗角依然存在,只有到F8时暗角才基本不可见,在焦距的两端都是如此。

  图13:24毫米端在F2.8和F8时的暗角表现。

  图14:70毫米端在F2.8和F8时的暗角表现。









  眩光:

  这方面的表现极好,即使将光圈收到F22,在照片中也找不到什么光斑和鬼影。相信再将遮光罩装上,拍摄时眩光基本就不会出来捣乱了。

  图15:本文主角的眩光表现。

  紫边:

  这方面的表现也很不错,外拍时为测试本文主角是否存在紫边,我煞费苦心才找到几个存在强烈明暗反差的场景,结果拍摄出来的照片经认真查看,都没有发现什么可察觉的紫边。下面选取其中一个场景的照片来加以证明。

  图16:紫边测试照的全图。

  图17:紫边测试照的原大截图。没看到什么紫边,倒是发现了轻微的横向色散。

  焦外:

  本文主角采用了9片的圆形光圈,这不稀奇,但将光圈从全开状态收小两挡,还能让光圈基本保持圆形(对此可参看样照中央的背景光斑),这就有一些不易了。因为其他一些宣称具有圆形光圈的镜头,只是在头两挡光圈才能让光圈呈现为圆形。因此,本文主角的焦外成像还是相当优美的,拿来当人像头使用也很不错。

  不过本文主角虽然口径超大,镜身也比较短,但在光圈较大时依然存在明显的“口径蚀”,大家可参看样照右上角的光斑。好在出现口径蚀的地方已经很靠边了。

  图18:本文主角在头两挡光圈时的焦外成像。

  图19:本文主角在第三、四挡光圈时的焦外成像。

  我们的观点:

  本文主角光圈全开时的成像、养眼的焦外表现和轻快的自动对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它边角部分的成像没能像中央部分那样给人以惊艳之感。它的体积也过于硕大,考虑到镜头与机身的匹配和焦距范围的对应,如果手头没有全幅相机,我建议你最好不要打它的主意。

  目前本文主角的价格为6千元出头,在尼康的AF-S 24-70/2.8 G和索尼(蔡司)的T* 24-70/2.8 ZA SSM将同规格镜头的价格拉高到了一万三四元之后,仔细想想这个价格并不离谱,因为无论怎么说,它还不到新款原厂镜头售价的一半。只是适马、腾龙的标准变焦镜头一向只卖三四千块钱,大家对于这个价格一时难以接受。

  从适马50毫米F1.4 DG HSM到本文主角,适马近来好像有不惜工本,力争镜头高档化的趋势。不管市场能否接受,他们的这种进取心都是很值得赞扬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