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萤石大眼睛 试用适马12-24mm二代镜头

已有 45034 次阅读2011-9-15 11:07

如果你早些年就开始关注摄影器材,你一定知道适马的12-24毫米F4.5-5.6一代镜头当年曾经非常红火。2003年10月它问世之时,全画幅的超广角变焦镜头在市场上极为罕见,后来蔚然成风的APS画幅超广变焦镜头也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它不但能为全幅的数字和胶片单反提供超级宽广的视角,更能为刚开始普及的APS画幅数字单反,比如佳能的10D、300D和尼康的D100、D70充当非常合适的广角变焦镜头。因此购买它的人很多,大家对它的讨论也十分热烈。对于发烧数字单反的老鸟来说,这支镜头一定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今年2月,当12-24毫米F4.5-5.6二代镜头发布时,我对它格外关注。说实话,这种关注更多的也是源于对于一代镜头的深刻记忆。不过在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之后,新镜本身出乎预料地让我大吃了一惊 —— 它竟然一次使用了多达4片的FLD镜片!



图1:本文主角晶莹可爱的大眼睛。


FLD是一种类萤石(flourite)玻璃(不是萤石,甚至称不上是萤石玻璃。我们在本文标题中使用“萤石”这个字眼是为了吸引眼球,呵呵),目前在玻璃中它具有最高级别的低色散性能,同时还提供极高的透光率,其光学性能等同于萤石玻璃。它还具有极佳的异常色散特性,能修正普通光学镜片不能修正的残余色差(次级光谱),确保生成高分辨率和高反差的图像。


据称FLD是适马和HOYA共同研制的,和佳能的人造萤石与超级UD、尼康的超级ED、图丽的SD及腾龙的XLD一样,都是阿贝系数接近于萤石的顶级光学玻璃,通常在某些高级的镜头上才能使用1至2片,而在本文主角上适马一次就使用了4片,不能不让人吃惊。


除此,这支镜头还具有3片玻璃模铸非球面镜片、1枚复合非球面镜片以及1枚SLD超低色散镜片。它一共有17枚镜片,其中超过一半以上都是特殊玻璃镜片,用料如此之足可见适马对于它有多么的重视。



图2:二代和一代12-24毫米镜头的光学结构对比。


正因为在光学设计和用料上的进步,本文主角的成像较一代产品有了提升。看一看适马提供的MTF曲线图,就可以知道这种提升有多少的明显。



图3:二代(左)和一代(右)12-24毫米镜头的MTF曲线对比。



图4:两代12-24毫米镜头的参数指标对比。


外观和操控:


本文主角看起来十分壮实。它的口径达到了82毫米,直径为85毫米,长度为120.2毫米,重量达到了670克。这些数据和原厂的恒定大光圈广角变焦镜头,比如佳能的EF 16-35毫米 f/2.8 L II USM和尼康的AF-S 17-35毫米f/2.8D IF-ED十分接近。加上它的外部做工看起来和原厂的这类镜头同样出色,因此带着它外出,从“亮骚”的角度出发也能让人觉得底气十足。



图5:本文主角的身形。


它外观上的抢眼之处在于凸出的前端镜片。为保护这块像大灯泡一样的玻璃,适马为它安装了一个固定的莲花型遮光罩,还特意使用了金属材料。


正因为如此,它不能直接盖上镜头盖或是拧上滤镜。要这么做,需要先在镜头前部套上一个附带的筒状保护座(它也是金属材质的)。平时你也可以始终将镜头盖盖在保护座上,将它们视为一体,当作是一个非常规的专用镜头盖来使用。



图6:套上保持座后身形更威猛。



图7:将保护座装在镜头盖下,镜头盖就变成了“镜头帽”。


本文主角使用了HSM环形超声波马达,自动对焦十分迅速和安静。其对焦环的行程约为133度,手动对焦时的手感顺滑而沉稳,非常好用。HSM的使用也使它具有了全时手动的功能。它采用内对焦设计,对焦时前后端镜片都不会伸缩和旋转。


由于焦段很窄,它变焦环的行程只有50度左右。变焦时的顺滑度较对焦环略差,手感同样稍显沉重。变焦时前端镜片只会在镜筒内小幅伸缩,后端镜片的伸缩幅度则要大得多。



图8:本文主角的后部。


本文主角的外层采用了适马较为光滑的新款涂漆。镜筒外部除了对焦和变焦环,只有一个AF/MF开关以及对焦距离窗。对焦距离窗上还有景深标尺,只能在12毫米焦距时使用。



图9:本文主角外部的唯一开关。



图10:本文主角的对焦距离窗和景深标尺。


视角与透视感:


本文主角两端的焦距都属于广角范围,相差12毫米,但视角的宽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在较近的距离拾取较广的场景时,它的12毫米端还是具有巨大的优势的。



图11:本文主角24毫米端的视角表现。



图12:本文主角12毫米端的视角表现。


虽然照片的透视与焦距的关系不大,但相对于24毫米,在同一个机位12毫米的焦距能收入更多的景物,让照片的透视特点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因此,如果你想借助透视来进行摄影创作,很多时候12毫米要比24毫米更为有效。



图13:24毫米焦距的透视感觉。



图14:12毫米焦距的透视感觉。


如果场景中有伸向远方的线条,12毫米焦距营造出来的画面纵深感也要强于24毫米焦距。



图15:24毫米焦距的画面纵深感。



图16:12毫米焦距的画面纵深感。


所谓的透视就是画面中远近物体的大小关系。利用本文主角28厘米的最近对焦距离刻画近处的物体时,它超宽的视角还能将较远的景物收入画面,这样近大远小的透视特点会显得极为强烈。这种对于透视关系的夸张表现是它这类超广角镜头所特有的,使用其他的镜头你可拍不出类似的照片。



图17:本文主角独有的透视夸张能力。



图18:本文主角独有的透视夸张能力。


成像:


为体验本文主角的成像,我们拍摄了平贴在墙上的一页印刷品。拍摄时使用了三脚架、反预加自拍、最佳JPEG格式、标准照片风格,关闭了各种机内图像处理功能,未用任何滤镜,并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所拍平面垂直。每种光圈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后期除缩小外未做其他处理。



图19:24毫米端成像照原大截图。


先来看24毫米端的表现。画面中央部位全开光圈时成像较软,在超广角镜头常用的F8至F11之间表现非常好,成像锐利,反差也很突出。在F16时成像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比我试用过的其他许多镜头都小,对于超广镜头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边角部分的成像明显比不上中央部分,除了成像松散,反差下降得也较厉害,黑色白色都显得发灰。



图20:12毫米端成像照原大截图。


在12毫米端,中央部分的成像较24毫米更好。成像更锐利,反差更好,大小光圈与最佳光圈的差距都变得很小。


边角部分则不如24毫米端,除了反差进一部下降,还出现了可见的横向色散。


查看实景照片,如果边角部分存在强烈的明暗反差,景物边缘就会出现明显的品/青色散。


好在现在的图像数字处理技术能够轻易消除这一问题,数字相机附带的或是通用的图像软件一般都有这种功能,部分相机还能在机内完成这一任务。比如对于下图,我使用Photoshop的ACR插件就轻松去除了色散。



图21:色散实景照片的全图。



图22:上图红框部分的原大截图,从中可以看到本文主角的边角色散问题以及使用软件消除的成果。


畸变:


作为一支超广角变焦镜头,本文主角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好。


在12毫米端,画面有轻微的桶形失真,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在24毫米端出现了枕形失真,在画面边缘存在直线时较容易看出来,但也不严重。



图23:12毫米端的轻微桶变。



图24:24毫米端可见的枕形失真。


由于它的桶变和枕变都不是很明显,在实拍而不是在专门的测试照片中你一般不会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让人感到惊喜。超广角镜头拍摄的场景通常很大,如果畸变明显,照片中的笔直物体如高楼、灯杆、桥梁等就容易出现弯曲,让人感到别扭。



图25:12毫米端实拍照片中几乎看不到畸变。



图26:24毫米端实拍照片中的畸变也不明显。


暗角:


本文主角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不错。


24毫米光圈全开时有明显可辨的暗角,不过失光不是太严重,暗角的面积也不是很大。收小一挡光圈,暗角基本上就消失不见。



图27:24毫米端的暗角表现。


12毫米端的表现类似,只是收小1挡光圈后在画面四角还存在一丁点儿隐约可见的暗角,收小2挡光圈后暗角基本消失。



图28:12毫米端的暗角表现。


眩光:


本文主角使用了适马的“超级多层镀膜”,面对强光源时表现很从容,能将眩光对画面的影响降低到非常小的程度。


光圈较大时,强光源周围那种能降低画面反差的“光雾”面积非常小。光圈较小时,强光源会放射出一串可见的光斑,但数量很少,单个光斑的面积也非常小。



图29:本文主角面对太阳时的眩光测试。



图30:本文主角面对强光源时的实拍照片。



我们的观点:


目前在市场上,焦距突破16毫米的全画幅超广角变焦镜头可是稀罕之物。尼康有一支AF-S 14-24毫米F2.8 G,但价格接近13000元。如果你不想花这么多钱,或者使用的是其他品牌的全幅相机,那么你只能选择本文主角了,它的价格约为5800元。


其实本文主角的表现也很不错,除了边角成像,它在中央成像、畸变、暗角和眩光等方面都令人满意。而且除了全幅相机,它也能用于APS画幅的相机,这时它的等效焦距约为18-36毫米,是一支标准的广角变焦镜头。


如果你觉得只有使用超广角镜头才能完成你对于世界的表达,那本文主角会是你不多且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仍在使用APS画幅相机,想买一支今后也能用于全幅相机的广角变焦镜头,那本文主角可能会是你的必然选择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