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LOTH_XL 树懒 http://bbs.photofans.cn/?19429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微单生力军 试用腾龙18-200mm微单镜头

已有 34952 次阅读2012-1-22 08:18

近一两年来EVIL微单相机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其中又以索尼的产品最为热门。不过索尼的微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可选的镜头相对较少,尤其是价格比较亲民的镜头。


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善,比如一些第三方公司也开始为索尼的微单生产镜头,而本文的主角——腾龙的18-200毫米F3.5-5.6 Di III VC(厂家编号B011)就是其中的第一支。



图1:本文主角的肖像。


据称索尼持有腾龙的股份,索尼在这之前已经为自己的单反相机移植过几支腾龙的镜头。现在腾龙再为索尼的微单提供镜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腾龙的镜头中,最知名和出色的是微距和大变焦镜头。对于新生的索尼微单来说,后者显然比前者的需要量更大,因此腾龙首先选择了为索尼制造11倍变焦的本文主角。


细心的摄友可能已经发现在这只镜头的全称中出现了Di III的字样,这是对应于索尼微单E卡口的腾龙镜头的专门称号。


我们知道腾龙适用于全画幅单反相机的镜头称为Di系列,专用于APS画幅单反相机的镜头称之为Di II系列。现在腾龙为索尼微单开列出了一个Di III系列,看来它今后还会为之生产更多的专用镜头。


腾龙之前已经为单反制造过一支18-200毫米镜头(编号为A14),不过由于微单和单反的法兰距不同等原因,本文主角并没有照搬A14的光学结构,而它与索尼自产的E 18-200mm F3.5-6.3 OSS也有所不同。


对于自己的第一支E卡口镜头,腾龙不但采用了新的光学设计,在用料上也下足的本钱。它采用了多达7片的特殊镜片,包括2片LD低色散镜片、3片玻璃模铸非球面镜片、1片复合非球面镜片和1片XR高折射镜片,因此本文主角有着不错的成像表现。



图2:腾龙、索尼18-200毫米镜头的镜片结构对比。


腾龙一向不爱公开自己镜头的MTF曲线,之前我们仅能看到70-300毫米F4-5.6 Di VC USD和18-270毫米F3.5-6.3 Di II VC PZD这两支60周年纪念镜头的MTF曲线。而这次本文主角一发布,它就在第一时间公布了MTF曲线,看来腾龙对其成像还是蛮有信心的。


我没有找到索尼E 18-200mm F3.5-6.3 OSS的MTF曲线图,对照了一下佳能和尼康同焦距、同画幅镜头的MTF曲线,发现本文主角与它们十分接近。



图3:本文主角与佳能、尼康类似镜头的MTF对比。


腾龙近年来一直在努力追求镜头的小巧化,本文主角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与索尼的E 18-200mm F3.5-6.3 OSS相比,它的体积和重量都占优,与佳能、尼康同画幅的18-200毫米防抖镜头相比就更不用说了。就算是与等效焦距接近而像场更小的微4/3和尼康1相机镜头相比,它与没有笨重多少。



图4:等效焦距为27-300毫米左右的镜头的轻巧性对比。


外观与操作:


本文主角有银、黑两种颜色可选,这次我们拿到的是前者。它采用了本色的金属外壳,在我的记忆中这在腾龙的现役镜头中绝无仅有的。


它外观的风格也与腾龙的其他镜头不一样,与索尼的E 18-200mm F3.5-6.3 OSS倒是十分接近,让人有点疑惑。不过它的设计和做工都极为精细和美观,我觉得比腾龙的其他镜头漂亮和时尚许多。



图5:本文主角与索尼E 18-200毫米镜头的外观对比。


它采用的应该是电子对焦环,只要你愿意,就能一直将它转动下去,不像单反的镜头那样会有一个对焦行程。


手动对焦时,对焦环的转动与焦点的移动没有直接的关联感,这点也不像单反镜头的机械对焦环。往往对焦环转了半天,焦点只能缓慢地移动,虽然利于精确对焦,但实在让人起急。这次与之配用的是索尼的NEX-5微单,我在菜单中搜寻了几次,也没有找到能加快手动对焦速度的选项。


它采用了向镜组直接传动的步进马达,可精确控制旋转的角度,无需中间的减速齿轮,自动对焦时极为平稳和安静,十分利于视频短片的拍摄。不过对焦速度不快,尤其是在光线较暗时。它还采用了内对焦设计,对焦时前端镜片不会伸缩和旋转。



图6:本文主角步进式对焦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文主角的前端。


它的变焦行程在70度左右,不算长,转一下即能从焦距的这一端变焦到另一端。只是变焦环的手感偏紧,小巧的微单机身又“压”不住镜头,变焦时十分费力。
它是一支非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焦距与光圈变化的对应关系如下:


18毫米:F3.5 → 24毫米:F4 → 32毫米:F4.5 → 40毫米:F5 → 50毫米:F5.6 → 76毫米:F6.3。


它采用了外变焦设计,变焦时前后端镜片不会旋转,但会大幅地伸缩,镜身同时会伸长两截,让总长达到18厘米左右。再加上随身附带的遮光罩,安装在小小的微单机身上,竟也有几分威猛。



图8:本文主角的后端。



图9:镜身完全缩回和伸出时的对比。


它的身上只有一个用于锁定镜筒的开关,单反镜头上常见的对焦方式开关和防抖开关等在它身上一律欠奉。对焦方式的切换和防抖功能的开关都得深入机身的菜单去设定,我觉得很不方便。


由于它的做工十分严密和扎实,垂直放置时镜筒也不会自行滑出和缩回,那个唯一的开关实际上也很少用到。



图10:镜身上的开关和对、变焦环的外观细节。


视角与焦外:


本文主角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拥有11倍的大变焦范围,几乎可以应对所有的日常拍摄任务。


它18毫米(等效27毫米)的广角端可以覆盖宽广的场景,而200毫米(等效300毫米)的长焦端又可以专门表现眼前世界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图11:18毫米广角端的视角。



图12:面对同一场景200毫米长焦端的视角。


除了面对大场景,在狭窄的空间里它的广角端同样能发挥作用,为你收入更多的景物。而长焦端则能轻松地将远处的物体拉近。



图13:广角端能在狭窄的空间地表现更多的景物。



图14:等效300毫米的长焦端能拉近远处的物体。


使用它的广角端进行近距拍摄时,照片还能获得一种较为夸张的透视感,而它长焦端的超长焦距则能在视觉感受上压缩前后物体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拥有了本文主角,我们能够利用的创作手法也会变多。



图15:本文主角广角段的透视特点。



图16:本文主角长焦段的透视特点。


它的最近对焦距离为0.5米,最大放大倍率为1:3.7,比不上索尼E 18-200mm F3.5-6.3 OSS的1:2.9,但强于松下14-140毫米微单镜头的1:5和奥林巴斯14-150毫米微单镜头的1:4.2。


这种放大倍率拍不出什么微距照片,但在近距离内记录一些小景物还是没问题的。



图17:本文主角拍摄的小景物特写照片。



图18:本文主角拍摄的小景物特写照片。


成像:


机身为索尼NEX-5N,拍摄时使用了三脚架、自拍、精细大尺寸JPEG格式、标准创意风格。关闭了各种机内图像处理功能,未用任何滤镜。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所拍平面垂直,使用液晶屏实时取景和自动对焦,分别对焦和拍摄中央与边角部分的成像。每种光圈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后期除缩小和剪裁未做其他处理。


拍摄对象为贴在墙上的印刷品,对比图截取自全图中的红框部分。



图19:成像照所拍对象。



图20:18毫米端成像照片原大截图。


先来看看广角端。中央部分表现不错,最大光圈即是最佳光圈,F8之后成像开始松散,这可能是镜头的原因,也可能源自于光圈衍射现象。边角部分与中央相比有较明显的差距,而且光圈全开比不上F5.6至F8时的表现,同时还有可见的色散。



图21:200毫米端成像照片原大截图。


长焦端比不上广角端,成像总体显松散,边角的色散更明显,在F16之前光圈越小成像越好。


本文主角的总体问题是反差不足,黑色的部分不够黑,白色的部分又不够白,查看直方图会发现像素聚集在中间调部分,两头留有不少空白。不过在Photoshop中简单做一下“自动对比度”就能解决问题。


色彩:


索尼NEX-5N的色彩本身比较浓郁,本文主角在这方面没有拖它的后腿,准确而干净。大家可以参见后面的实拍照片,JPEG直出,除缩图和稍作裁剪未做其它处理。
有一种观点认为腾龙镜头的色彩一般,存在发干、偏色等问题。其实近年来腾龙在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我们试用过的镜头中,70-200毫米F2.8 Di、60毫米F2 DiII微距和70-300毫米F4-5.6 Di VC USD等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22:本文主角的色彩表现。



图23:本文主角的色彩表现。



图24:本文主角的色彩表现。


焦外表现:


这种大变焦加非恒定小光圈的镜头是最没资格谈焦外成像的,不过本文主角定位于“万金油”,什么题材都可能面对,我们姑且在这里看看它的焦外表现吧。


虽然光圈不大,好在焦距够长,因此使用它的长焦段,我们还是能让焦外景物获得足够的虚化,而且柔美程度好于我的预期。



图25:长焦端的背景虚化表现。



图26:长焦端的背景虚化表现。


如果使用广角段,F3.5显然属于小光圈,要想虚化背景,只能抵近主体了,好在焦外表现同样好于预期。



图27:广角端的背景虚化表现。


再来看看焦外的光斑。由于使用了众多的非球面镜片,在镜片的制作上又不像高端镜头那么讲究,因此光斑中的同心圆又多又密,十分显眼,真难看!



图28:焦外光斑中明显的同心圆。


暗角:


18毫米光圈全开时暗角不算严重,面积也不大,但明显可见。将光圈收小2挡暗角基本消失。



图29:18毫米端的暗角表现。


200毫米光圈全开时暗角也明显可见,但与其它非恒定光圈的长焦变焦镜头相比不算严重,不过要收小3挡光圈暗角才能基本消失。



图30:200毫米端的暗角表现。


畸变:


在16毫米端本文主角存在严重的桶形失真,在实拍中如果画面边缘存在直线,这种畸变会让照片看起来很别扭。



图31:广角端存在非常严重的桶形失真。



图32:桶形失真在实拍照片中的表现。


在200毫米端存在枕形失真,但问题远不像广角端那么严重,在实际拍摄中当画面边缘存在直线时,失真不会很明显。



图33:长焦端存在轻微的枕形失真。



图34:枕形失真在实拍照片中的表现。


眩光:


本文主角在这方面表现不错。虽然直面太阳时太阳周围会出现面积不算小的“光雾”,收小光圈时还会出现一两个光斑,但这只是十分极端的情况。如果是正常拍摄,照片中的光雾和光斑不会这么明显。



图35:全开光圈时的眩光表现。



图36:光圈收小到F22时的眩光表现。



图37:正常拍摄时的眩光表现。


夜景也是考验镜头抗眩光能力的场合,众多的强光源和强烈的明暗反差常会让照片看起来遍布杂光并且丧失通透感,而本文主角在拍摄夜景时的表现让人感到惊喜。



图38:夜景拍摄中的眩光表现。


防抖:


本文主角内置了腾龙的VC光学防抖系统,最多能减慢4挡安全快门速度,能自动识别追拍并切换成上下防抖左右不防抖的模式,在三脚架上拍摄时必须关闭防抖。
开机时它的内部会发出声响,好像是VC系统进入了预备状态。半按快门时不将耳朵贴近镜头不会听到VC系统工作时的声响,相机取景器中的画面能迅速安定下来,基本符合腾龙1秒起效的说法。关机数秒后镜头会发出声响,应该是VC系统归位了。


我照例对它进行了实测,做法是不倚靠任何物体站立并手持相机,开启防抖功能,逐级减慢安全快门速度拍摄贴在墙上的印刷品,每级拍摄5张照片。

结果如下:
使用安全快门时,5张照片全部清晰;
减慢1挡快门时,5张照片全部清晰;
减慢2挡快门时,5张照片全部清晰;
减慢3挡快门时,2张清晰,2张稍模糊,1张模糊;
减慢4挡快门时,2张模糊,3张花掉。
看来在我的手中,它最多能减慢3挡的安全快门速度。


 


图39:防抖测试照片截图对比。


不过这是将照片放大到100%仔细查看的结果。如果只放大到常用尺寸观看,防抖的成功率会高许多。


另外,为身体找到倚靠物也能大大提高本文主角的防抖成功率。外出实拍时我靠在墙上,即使降低4挡安全快门速度,VC系统也能让照片的清晰率达到80%左右。



图40:靠在墙上降低4挡快门速度拍摄的照片(曝光参数可见EXIF)。



图41:上图的原大局部截图,成像基本无抖动模糊。



我们的看法:


虽然比许多同焦段的单反镜头小巧,但我觉得本文主角装上NEX-5N之后还是不够便携,不太适合经常随身携带。如果你已经是单反的用户,只想拥有一部小巧且成像不差的相机,代替单反进行日常或旅游拍摄,那么我想还是微单加更小更轻的套头更为适合。


如果你对单反兴趣不大,想将微单作为主力器材使用,那么购机时就应该用本文主角代替套头,毕竟它的适用范围要比套头宽广许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