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老猪871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9299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京城老外

已有 757 次阅读2013-11-29 08:50

京城老外
自己把拍摄老北京题材分为了四个部分:古都幽情、胡同四合、邻里乡音、都市季风。原来自己是这样策划的:一是胡同风情;一是胡同风物,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实拍,觉得这样划分确是有些笼统,就把胡同风情主要部分化为了邻里乡音,再把一些现代人文要素划进了都市季风,而把胡同风物拉开了历史的距离,从雪泥鸿爪到现代节奏,从皇家园林到百姓居家,这样一来我觉得拍摄起来就有提纲挈领的感觉了。
具体说到邻里乡音,我曾在以前的文字中说过(节略):
胡同摄影中的人
   为什么把胡同拍摄内容的首位,选择胡同中的人呢?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文字中,多次的提到过。我觉得在这里这样的提法关键是:胡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建树,是一种文化思想的结晶,而胡同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就是胡同中的人
   怎么看待胡同中的人呢?按职业分,按岁数分,还是按阶级收入,按职业性别分呢?这都可以,但又似乎和胡同中的人这个前提定义不甚吻合。我们拍摄人,都知道首要是拍出神,但是胡同人像摄影这个神,不是人像摄影泛指的精气神,它必须要有胡同的风味底蕴特色。简言之,如果把一个婚纱写真,或是证件胸像的精气神和胡同里的人像审美摆在一起,那么这件事,不言自明,也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上面提到的精气神,既是所有人像题材都统一的审美取向,但又提出胡同里面生活的人的精气神,应该具备典型的胡同特色。那么胡同中的人,这种典型的特色,是建立在哪种相对合理的区分,从而得到正确的理解认识观察上呢?以我个人的感觉,我把胡同摄影审美所需要表现人的时候的区分范围,设定了三组,这样,我就把胡同里面出现的人,和具体的胡同精气神审美概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A长期生活在胡同四合院,有北京户籍的北京当地人。(固定户口)
B生活,甚至工作都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外地打工族。(长期临时户口)C旅游观光,或是路过串门,和此时此地没有关系过客。(流动人口)。
以上这就是自己十几年拍摄胡同风情的一种指导思想,的确根据这种思路,自己拍出过一些还勉强看的过眼的单张或组照,也发表或得过奖,但是随着时代在发展,以及良师益友的点拨交流,我益发的觉得,这个指导思路,一是要调整,一是要发展,举个例子的就是今天谈到的话题:京城老外。
我曾经有一组获奖作品《胡同里的老外》,是自己在这个题材上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但是当我现在看到了《广州黑人街》的这组作品,并阅读学习了相关的评论文章,我就对于自己如何看待老外在北京的这个社会事实有了很多的想法,由于刚刚打开这个思路,一时还理不出什么头绪,只能想哪说哪了。
北京的外国人,究竟是怎样一个构成呢?我没有资格信口开河,只能从自己见到的情况中缕顺一下:宏观上说,就是长期居住、旅游过客和外籍华人。
长期居住的外国人,一种是原本是外国人,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中国人北京人,据我所知这一部分已经少之又少了,除了改革开放之后,再来到中国定居的这一部分外国人之外,原本改变国籍成为中国人,或解放前的白俄、日本遗民等等外国人,已经基本见不到了。一种是在北京长期工作的外国人,这些人在政军界、财贸界、科研界、教育界、演艺界还是比重较大的。由于这些人多是白领,我只是个普通老百姓,基本是和这些阶层没有联系,至多也就是在文艺演出中见到过一些,根本谈不到怎们认识这些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可以谈到一个和《广州黑人街》相同的课题,就是来北京做小买卖和打工的外国人。说做小买卖,没有丝毫的贬低之意,因为即使是潘石屹王石之流,在中国依然被称之为个体户,入乡随俗无伤大雅。这种小买卖实际就是一种民间的商贸物流,曾经北京最著名摊贩聚集地的秀水街,说是引领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先河,也是不为过的。虽然现在秀水已经建成商贸大楼,摊贩已经进入商厦,可是来往交易的外国人还是趋之若鹜,像秀水这样专为外国商贸设立的商贸区点,在北京不可胜数,那么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外国人,究竟是怎样一个精神状态,怎样一个生活状态,肯定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深入进去,所以也就没有这方面的片子,但我想在北京拍出广州黑人街这样的作品,可能各方面难度会更大一些,不过如果有兴趣,有机会的话,也还是可以涉猎一下。   
从老百姓的阶层讲,除了这些作买卖的外国人之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在北京打工的外国人。这部分人餐饮行业居多,但北京的机会巨多无比,同样在五行八作中各类打工的外国人也随处可见,以我最近的一个人讲,做广告公司,他公司不多的固定成员中,就有几位外国的小伙子在这里打工,因为拍摄现代广告要在更宽广的层面上聚集人才,从招商洽谈,文字剧本,到语言交流,后期制作,都是要引领潮流与世界先进理念融合共舞的,当我问到外国孩子为什么来北京打工,回答是他们国家哪有我们北京这么多的正事干呀。一个外国小伙子,离家万里,为了自己的专业理想,来到异国他乡,肯定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或不接触的隐情苦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材,广州黑人街就是一个范例。
外籍华人,实际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讲,似应包括港澳台胞。说句我的感觉,港澳台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一部分,谁要搞这独那独,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们那里毕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一面窗户,如果急于收回党统,未见其就是明智之举。这些外籍华人,出于各种目的,既有官二代,也有淘金者,(还有。。。。。。)这些人有的能够学成之后报效祖国,也有瞩目立足世界大同为世界人民做贡献的,但血脉相连,他们时时刻刻都记着祖先的黄皮肤黑头发。据一个移民外国的朋友讲,他的孩子在美国被称为黄香蕉,皮是黄的,芯是白的,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把孩子带回祖国看一看。我们现在看到的外籍华人,有娶中国小媳妇的杨振宁,也有嫁给老外的沈丹萍、韦唯。但我更看重那个嫁给农村的俄罗斯姑娘,我觉得,只要通了人性,有了爱情,国界和文化都可以融解包容。由于这些人在外表上看不出什么特点,所以在摄影作品上很难确切的表现出外籍华人这一典型特性,但我一直在关注这个群体,在博联社有一位余晓平先生,我觉得现代的外籍华人就应该这样,站在一个更加客观的高度,对比点评世界与中国的各种不同,用事实说话,比痴人说梦要值得尊重的多得多。
从摄影的角度讲,旅游观光的外国人,是最容易出镜的。其实这部分人也可以这样分,一种是纯旅游,一种蜻蜓点水在北京做个活动,干完正事,再呆在北京玩几天。这种搞活动的事情在北京此起彼伏,各种商贸展会,旅游节、车展、摄影器材展,外国的漂亮姑娘,英俊小伙,眩人眼目,再加上展会上的布置器具,音乐灯光,使国人霎时间真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我想在北京的众多摄友没有拍摄过摄影器材展、国际汽车展的可能不会是多数吧,而把镜头对准了什么,我想大家都是心知肚明,通过了这些展会,我们眼见身受了世界的五彩缤纷,从而也为这些外国的文化使者,留下了无数媚丽耀眼的摄影作品。
但是从旅游观光的外国人身上,我觉得近年来,中国人似乎已经不再对他们的外表服装金发碧眼抬头注目,甚至可谓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外国人来到中国北京,不否认有猎奇的成分在内,但我觉得他们对于一个历史悠久七朝古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肯定会折服他们对于大千世界的眼界视野,有时候,看到外国旅客,拿着厚厚的旅游导游书,对于中国文化,北京胡同那种痴迷倾倒,确实感到了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但是,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归结到我们拍摄京城老外的着眼点是什么,我觉得仅仅是京郎自大是不够的。我在北京只要能够看到外国人拍摄中国的历史照片展,我都尽可能的拜读欣赏,而且也在网上或影展搜集外国人拍摄中国的现代摄影作品,分析咀嚼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看待北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如何看待中国现实社会。除了前面提到的《广州黑人街》之外,我也拍到过在北京龙泉寺做义工的外国小伙子。在奥运会举办的时候,我搜集关注大量外国记者拍摄奥运会的作品,确实是从视觉冲击力、创意审美,构图机位,以至到思想深度,品位情趣,对于自己的摄影审美有很大提高。中国媒体虽然有地利人和之便,可一旦摆到台面上,自然只能相形见绌了。所以我们在拍外国人的外表外貌的时候,不要只停留在魔鬼身材,奇行怪相,而是要仔细想一想:他们对中国的什么感兴趣,为什么对这些事物感兴趣,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为什么如此,他们能够给我们观察世界的袭习带来什么改变。。。。。。
还有很多很多,中国毕竟跟随世界同样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据说联合国200个国家地区只有8个国家没有实行大选了,所以,即使初级阶段的漫长说法再官说法令,世界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或者换句话,中国究竟应该在现代的世界中是什么样子,已经都有了初步的萌省,绝非一句中国梦就能愚昧21世纪老百姓的眼睛耳朵,我们可以不说,不做,不传,不Q,但谁也不可能让我们不看,不听,不想,不信!














































上次还让我发70张,这回怎么又变成50张了?





按老北京的话说:这叫拉出来的又缩回去了-----管理混乱,至少是软件的管理有问题!
把昨天限制的片子补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