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常力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69250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云中天堂——西藏雪山自驾游(完成)(九)

已有 30337 次阅读2013-6-25 00:48

暂别大昭寺,计划下午参观布达拉宫。漫步拉萨街头,搜寻着这个城市可能遗留的点滴记忆,笔直的大路,繁华的街道,拉萨真是日新月异。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中,天安门和布达拉宫可能是关于悠久历史雄伟建筑的最早印象,甚至成为一种图腾深铭脑海,在幼小的心灵种下憧憬的种子,毫不夸张地说,小学作文形容“雄伟”必然是“布达拉宫般雄伟”。
布达拉宫确实是雄伟的,但当走近它的脚下,你才会明白简单的“雄伟”已是苍白,你会不由自主地惊叹耸立在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就是一座圣殿,巍峨、磅礴、神圣、庄严,君临天下般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凛然之威令每个风尘仆仆的朝觐者心潮澎湃。




布达拉宫严格限制参观人数,门票需要提前预约,感谢远在北京的旭哥为我们联系了管理处,让我们有幸能在拉萨短暂的停留中瞻仰久存憧憬的布达拉宫。

拉萨印象三:布达拉宫,记录着一个民族沧桑的历史。

这个城堡一样的宫殿和西藏沧桑的历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要想了解布达拉宫,就必须了解西藏纷乱更迭的政权演变和错综复杂的宗教沿革,以及“政教合一”体系的形成过程。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建立吐蕃政权,随后在红山建造宫殿,因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作“布达拉宫”。大致也在同一时期,从印度传入的密教和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始的“苯教”结合,形成了初期的藏传佛教,史称“前弘期”。 公元841年,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藏传佛教“前弘期”结束。之后吐蕃陷入长期内战,吐蕃王朝覆灭,西藏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布达拉宫几乎全部被毁,此后一直处于破败之中。
在分裂初期的战乱过后,佛教再度慢慢复兴,公元1041年,印度尊者阿底峡进藏宏法,其弟子创建藏传佛教“噶当派”,此后陆续形成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红教“宁玛派”等,史称“后弘期”。整体而言,“西藏分裂时期在政治上是各自为政,在文化上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各种教派纷纷形成,对西藏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也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主导整个西藏的宗教。”
13世纪初,强悍的蒙元帝国大力扶持萨迦派,在西藏建立萨迦政权,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年战祸频仍的分裂局面,拉萨的核心地位被萨迦取代。蒙古帝国和萨迦政权的关系确切地说是“帝-师关系”,一方面,蒙古军威是萨迦派统治整个西藏的坚强后盾,另一方面,西藏在宗教及文化层面对蒙古影响巨大,八思巴不但贵为蒙古帝国“大宝法王”、忽必烈“帝师”,还按藏文字母的拼音方式创造了蒙古文字,据说八思巴甚至坚持自己的座次应该高于忽必烈大帝,由此足以反映藏人在蒙古帝国的地位。
“政教结合”的萨迦政权统一西藏之后,一直到五世达赖喇嘛在1642年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为止,在这500多年之间,西藏历经了萨迦、帕竹、仁蚌巴、藏巴等政权的更替,进入了西藏历史上的“各教派统治时期”,政权中心分别转移到萨迦、乃东、日喀则。
公元1409年,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创者宗喀巴大师在拉萨首创“传昭大法会”,同年建成甘丹寺,7年后,宗喀巴的门徒在拉萨西北兴建了哲蚌寺,2年以后,又在拉萨北郊建立了色拉寺,这三间寺院被称之为拉萨的“三大寺”,自此,恪守戒律的格鲁派在拉萨正式形成。
逐渐壮大的格鲁派受到仁蚌巴政权、藏巴政权崇信的噶举派的打压,甚至为此发生教派战争,格鲁派僧众被迫逃亡北方蒙古。
格鲁派在卫藏地区被排挤打压,却受到占据新疆、青海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信奉支持。1621年,固始汗率蒙古军从青海入藏,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领导的格鲁派开始与蒙古和硕特部军队联合,于公元1642年推翻了统治卫藏的日喀则噶玛噶举教派藏巴政权,在拉萨建立起蒙藏僧俗联合统治的“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
甘丹颇章政权建立后,拉萨再度成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为宣示对古老吐蕃王朝的继承,震慑噶玛噶举派僧众和藏巴政权残余势力,1645,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竣工,是为白宫。1653,五世达赖喇嘛入住白宫,从那时起,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宏图大略的五世达赖喇嘛一方面重修布达拉宫以稳定卫藏地区动荡局势,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新近入主中原的清廷作为支持。顺治皇帝为拉拢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使之归附朝廷,邀请五世达赖喇嘛赴京。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北京,顺治皇帝对五世达赖喇嘛进行正式册封,颁赐金册金印,格鲁派在藏区的优势地位和甘丹颇章的权力大大加强,达赖喇嘛在全藏也更有号召力。从此,历世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也成为一项制度。
五世达赖喇嘛去世后,为安放灵塔,布达拉宫在中央位置继续扩建,最终形成红宫。红宫的主要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最为宏伟精美,这是因为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的影响至关重要。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同样志向远大,但命运多舛,一生饱经忧患,身处东西文明猛烈碰撞的混乱年代,雪域高原也无法逃避大变革大动荡,在经历了英国入侵、废黜封号、辛亥革命、西藏改革、拉萨兵变等一系列的挫败后,改变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命运,也改变了西藏的命运。
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圆寂,1938年在青海湟中县寻得转世灵童拉木登珠,1939年迎驾拉萨,取法名丹增嘉措,1940年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这就是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1959,十四世达赖喇嘛离开布达拉宫,离开拉萨,离开西藏。

布达拉宫,见证了吐蕃王朝的强盛、后弘期的分乱、格鲁派的崛起、政教合一的建立,直到近世的衰败,高原风云几经沉浮,布达拉宫巍然屹立,见证沧桑。




进入布达拉宫,在任何角度观望都需要仰视,因为它太高大了,宫殿高达117米,从外观看有十三层,实际只有九层,下方的四层是大块花岗石砌筑的地垅墙,起到坚固的支撑作用,而高耸在天的主体建筑由三部分组成,红宫居中,东连白宫,西接扎厦,三者相互贯通,浑然一体。布达拉宫的参观路线是由“之”字形步道通向白宫,那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宫殿,再贯穿参观红宫,那是布达拉宫的精华,最后经西侧扎厦由山后下山。
山下的雪城内辟有展览馆,专题介绍布宫历史及馆藏文物,非常值得细细参观。个人觉得参观故宫、布达拉宫这一类饱含历史底蕴的文物古迹,一定要了解建筑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这里所发生过的波澜壮阔的故事,这样才能使参观变得生动,否则走马观花只能看到故宫真大,布宫真高。













[/attach]


沿“之”字形步道拾级而上,在海拔3650米持续登高,还是稍稍有些气喘。站在白宫前俯视脚下的拉萨城,居高临下的凛然中确实有“福泽苍生”的威仪,所以神和牠的代言人都喜欢居住于高山之巅。



白宫入口,并不像汉文化传统宫殿建筑那样威严坐落在中轴线上,而是侧开在凸出的偏殿。布达拉宫平面结构非常复杂,高低错落由许多宫殿建筑拼合而成,纵向上参差有致,看似随意却主次分明,这也是藏传佛教宫殿庙宇建筑的特点,缘由于不同时期陆续建造,却不经意间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美感。



进入口穿过一段昏暗的台阶即是德央厦,达赖喇嘛观看藏戏和举行户外活动的广场,每逢重大节日也会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不过,这里已经清静53年了。
德央厦旁东大殿高高的楼梯进入白宫,布达拉宫严禁摄影拍照,无处不在的红衣喇嘛们遵职尽责,我们用眼用心记录这座博大深邃的宗教文化宝库。




七层高的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场所,最顶层的“日光殿”由经堂、卧室和不大的会客室组成,是十四世达赖喇嘛日常习经和处理政务的寝宫,空间略显局促,远没有传说中奢华。达赖喇嘛在他的自传中数次提及年少的他不喜白宫的生活,形如囚笼,常常独坐窗边望山下劳作的“乌拉”,久而久之,甚至可以准确叫出“乌拉”们的名字,达赖喇嘛更怀念罗布林卡自由自在的日子。
红宫是布达拉宫的核心建筑,由8座富丽堂皇的灵塔殿和庄严的佛殿组成,供奉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肉身灵塔(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废黜,流放途中在青海湖边消失无踪),“塔葬”是西藏礼制最为高贵的葬礼待遇,只有地位尊贵如达赖、班禅、活佛方可使用。这些黄金包裹的灵塔装饰着大量的珠宝,称得上富丽堂皇,尤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灿烂华美,毫不夸张地说,这座高大的灵塔是由黄金珠宝堆砌而成,似乎藏民们把所有他们认为价值连城的宝物都供奉给了这座灵塔。最为珍贵的是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据说是大象脑髓中自然生成,象征天下有灵之物皆为达赖喇嘛供奉,灵塔内更藏有弥足珍贵的佛祖释迦牟尼大拇指骨舍利、一颗宗喀巴大师的牙齿等稀世文物,藏人自豪地称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藏目叶下”,意为“价值相当于半个世界”。
何止是“半个世界”,瞠目结舌地仰望这些金碧辉煌、灿若星河的灵塔,想象着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达赖喇嘛们,在藏人心中有着怎样尊崇的地位,达赖喇嘛是“大海般深博的上师”,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转世不灭的神,从古至今引领着万千藏人虔诚的灵魂。
在有些昏暗、形如迷宫的殿堂间参观徘徊,数不清的佛像、坛城、壁画、唐卡、法器、经卷,一座金堆玉砌的浩瀚宝库,更是一座由信仰筑就的文化宝藏。从西侧的扎厦参观出来,耀眼的阳光下恍如隔世,一时无法从浓郁的宗教氛围中走出,我们完全相信这座高耸的宫殿汇集了西藏所有的智慧和财富,因为高原上虔诚的人民把他们的一切都供奉给了保佑他们的神佛。




千百年来,布达拉宫头顶的天空都是这么湛蓝。




俯瞰艳阳下崭新的拉萨,传统和现代都是那么真实,只是一个在身外一个在心里。







拉萨印象四:商业化,拉萨不可避免的命运。

4S店取回车辆后,我们步行前往大昭寺前的商业街,打发傍晚的悠闲时光。

连接布达拉宫广场和大昭寺是一条时尚的商业街,街面以锃亮的花岗岩铺就,两侧商厦店铺林立,品牌荟萃,街口的拉萨百货更是汇集高档名牌的购物中心,时尚男女川流不息,这里几乎就是北京王府井的翻版。

无论你多么心有不甘,也不可否认拉萨这座雪域高原的圣城,已淹没在现代化、商业化的滚滚红尘之中。

离京前,长年在拉萨生活的旭哥就曾说过“现在的拉萨早已不是过去的拉萨,尤其是青藏铁路通车后大量游人涌入,到拉萨做生意的更多,好的坏的全带来了,藏民也知道了钱是好东西,远没有过去淳朴。”

西藏之所以能够保持一份独特的文化,成为一方纯洁的净土,正是缘于高原带来的交通阻隔。当我们可以把所有进藏的风险抛在窗外,喝着咖啡便捷地来到雪域圣城的时候,有需求就有市场,无限商机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商厦、饭店、酒吧、夜场,满足你所有的消费欲望,当无数的背包客流连于街头巷尾,红男绿女游荡于茶肆酒吧,你怎能让这座城市保持从容淡定、纯洁安详?恰恰是趋之若鹜的旅行者不可避免地推动着拉萨的商业化,并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当你用相机对准大昭寺前的孩子按下快门时,你可曾想过,她长大后是否还能像她的奶奶一样长磕在佛前?

我们在享用酒店的热水席梦思,品尝传统美味佳肴,沉溺玛吉阿米夜色的同时,无权批评拉萨的商业化。









大昭寺前的商业街热闹非凡,商铺云集,似乎全拉萨的旅游者都跑到了这里,在各种藏地风情的手工艺品中“淘宝”,反正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图的就是个乐趣。








对以矿物质做颜料手工绘制的唐卡情有独钟,尤喜线条工整流畅、色彩鲜亮细腻的勉唐风格,欣赏对比后购下两幅作为纪念,没想到挂在北京家中,时时不经意的一睹却勾起对高原无限的思念。



















北京路上的蒲巴仓很有特色值得推荐,藏式火锅味道不错,自酿的青稞酒有些酸甜,表演的四位老人有些沧桑,窗外的阳光有些迷离。








晚上10点的布达拉宫广场音乐喷泉是拍夜景的好选择,只是进广场也要安检。很赞布达拉宫的灯光设计,色调温和而层次分明,甚至看不出光线从哪里打上去的,夜幕下的布达拉宫杳然已是天上宫阙。








云中天堂(8 阳光之城
D15921(周五)
行程:大昭寺、哲蚌寺

一大早来到大昭寺,门前依旧是虔诚膜拜的朝佛者,依旧是川流不息的转经人,来来往往皆苍生,终将尘归尘土归土,作为旅行者,我们无意对这座时常会成为敏感词的寺庙做是非判断,只想怀着对信仰的尊重,了解大昭寺的古老历史,欣赏它所珍藏的精美佛教艺术品。




大昭寺大门不开放,参观需从左侧旁门进入,所以无法看到称为“默朗钦莫的宽阔庭院,“默朗钦莫”是1409宗喀巴大师召集各派僧众举行传昭大法会的地方,此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而传昭大法会作为全藏各教派最重要的宗教集会传承至今。大昭寺作为西藏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经过无数次加修扩建,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但现在只开放极小的部分,我们只能非常遗憾地错过许多精美佛殿、转经回廊和《文成公主进藏图》等华丽的藏式壁画。









[/attach]


昏暗的殿堂弥漫着酥油的味道,参观的人流可用摩肩接踵来形容,统统拥挤在“觉康大殿”,这里是大昭寺的主殿,楼高四层,中央的大经堂四周围绕着众多小佛堂,分别供奉着强巴佛、莲花生大师、萨迦五祖、米拉日巴、宗喀巴大师及弟子等等众多佛像,但最重要的却是大经堂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那里供奉着世界中心的中心,超越一切圣迹的圣迹——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像。
突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释迦牟尼佛堂的门居然被铁链编制的铁网牢牢罩住,本以为只是禁止游人进入,但见身边的藏民也只能隔着铁网膜拜,实在无法想象居然有人想出如此恶劣的行径,把万千藏民顶礼膜拜的“大宝至尊”关入笼中。
诧异间有管理人员走来,掀开铁网一角引几个衣着华丽的藏人进入佛殿,在“大宝至尊”前添加酥油顶礼膜拜,不禁哀叹朝佛也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再无心情继续参观所谓的“神圣”,因为神圣已被无情亵渎。
离开佛殿上到屋顶,天地昭昭,阳光普照……








屋顶也只是开放一隅,更多的人也只是懒懒地享受阳光。
被无数文字所赞美的大昭寺,在我们眼里却是失望。如果赞美的是它精美恢弘的建筑,那么说实话,藏式寺庙建筑谈不上精美,披金镀银算不上艺术;如果赞美的是它传承千年的历史,那么说实话,信仰的力量何在于形式,而更多的蕴藏在它脚下虔诚膜拜的藏人心里。




走出大昭寺,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仪式般磕着等身长头,双足的铁掌在石板上铿锵有声,双手的木掌在空中发出“啪啪啪”的脆响,投身间已滑出数米,那份虔诚庄重令观者动容。更加坚信大昭寺的神圣藏于藏人灵魂深处,朝佛不止则信仰不死。








五味杂陈地离开大昭寺,索性走进偏街陋巷闲逛,那里是真实的拉萨,老百姓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政治。










驱车来到拉萨西郊的哲蚌寺,这座由宗喀巴的弟子降央却吉于公元1416年创建的“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寺庙,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地位最高的寺庙,为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寺中的甘丹颇章达赖二世根敦嘉错主持修建,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均在此坐床,而寺院所属洛色林、果莽、德扬、阿巴四大札仓(经学院)更是声名显赫,西藏众多名僧大都曾在此学经。过去曾有“哲蚌七千七百僧,色拉五千五百僧,甘丹三千三百僧”的明确编制,可见哲蚌寺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和鼎盛时期佛法的昌盛。
这座庞大寺院以措钦大殿为核心铺展了半个山坡,各自独立的院落错综相接,而每个院落的经堂佛殿又群楼层叠,置身其中完全形如迷宫。在这旷大寺院里三三两两的游人绝对称得上是“游荡”,想找个僧人询问,晕头转向闲逛半日也未曾见到几个,白晃晃的建筑在艳阳下空空荡荡形如死城,想起“哲蚌七千七百僧”,我们甚至错觉是否找对了地方?
想起网上介绍哲蚌寺除在重大节日举行万人攒动的盛大法事外,并且每周三都会有法事活动,文中动情地感慨——“对于匆匆的过客而言,在寺庙多如牛毛的拉萨,当真正放慢脚步去倾听,你会发现,在这里,其实每一座寺庙都有它自己独一无二的表情和生命。”
真是自作多情的煽情,面对如此冷清的寺院,我们看不出什么“表情和生命”。
废话少说,上照片吧——





山后岩石上的“师徒三尊像”。




大名鼎鼎的甘丹颇章却是如此不起眼的入口。

甘丹颇章的前院落随意的想个大杂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