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摄狼的窝 http://bbs.photofans.cn/?1518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游荡在柏林(一)

已有 24969 次阅读2011-8-20 03:45

休息了好久,终于有机会接着游荡在欧洲。

柏林(德语:Berlin,德语发音: [bɛɐ̯ˈliːn]  (Speaker Icon.svg liste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因此也称为柏林州,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的城市州。

柏林是欧盟区内人口第2多的城市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1/3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

该市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1870)、德意志帝国(1871-1918)、魏玛共和国(1919-1933)、第三帝国(1933-1945)。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二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了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了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外国大使馆。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了一个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一出地铁就看到熟悉的照片,真是亲切啊

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是德国柏林中部一个重要的广场和交通枢纽[1],位于勃兰登堡门和德国国会大厦以南大约1公里,靠近Tiergarten公园的东南角,以其西南方25公里处的城市波茨坦命名,此处原是前往波茨坦的旧道路通过柏林城墙处的波茨坦门。曾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波茨坦广场是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处被彻底摧毁成为废墟,随后在冷战时期,柏林墙在其原址上将其分为两半。但自柏林墙倒塌以后,再度发展为该市闪耀的新的核心和新柏林最显著的标志。主要建筑包括索尼中心和DB(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大楼等


波茨坦广场

波茨坦广场

波茨坦广场

波茨坦广场

波茨坦广场上的柏林墙纪念

这几天太累了,有空接着发
波茨坦广场到勃兰登堡门的路上

大屠杀纪念碑群位于柏林市中心,与德国联邦议院和勃兰登堡门近在咫尺,这座纪念纳粹灭绝犹太人历史的最新且最具影响力的建筑物将铭记每一位被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人。
  从外观来看,纪念碑群由2711根长短不一的灰色碑柱组成,从远处望去,黑灰色的石碑如同一片波涛起伏的石林,让游客不由自主产生一种不稳定的、迷失方向的感觉。
  纪念碑群的下面是地下档案展览馆,收藏着当年惨遭纳粹屠杀的死难者们的故事,来自波兰城市鲍里斯罗的哈伯曼一家就是当年的受害者。与其他数十万犹太人一样,母亲萨拉在贝尔泽克集中营殉难。父亲费舍尔和他的孩子们被送到劳动营,他们大都被杀害了,只有一个孩子萨拜娜幸存下来。
  一些批评家认为,该纪念碑群应当为被纳粹屠杀的所有死难者建立,而不只是其中的犹太人。但设计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艾森曼说:“纳粹只选择灭绝犹太人。纳粹曾计划把犹太种族消灭干净。”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东侧是巴黎广场(德语:Pariser Platz)和菩提树下大街(德语:Unter den Linden)的尽头,西侧是三月十八日广场(德语:Platz des 18. März)和六月十七大街(德语: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点。

勃兰登堡门东侧的巴黎广场,以纪念1814年普鲁士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占领巴黎而命名。菩提树下大街从勃兰登堡门向东横穿柏林市中心,一直通往柏林博物馆岛和柏林电视塔,是欧洲最华丽的大街之一。

勃兰登堡门西侧的三月十八日广场,以纪念1848年3月18日的德国三月革命和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的第一次人民议会自由选举而命名。六月十七日大街,则是为了纪念1953年6月17日发生在民主德国的人民起义,它从勃兰登堡门起向西经过柏林胜利纪念柱,穿过柏林城区最大的公园蒂尔加滕和柏林工业大学。

勃兰登堡门东侧是柏林老城,西侧则通往城外,因此东侧为门内,西侧为门外。







德国国会大厦(德文: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Reichstagsgebäude(帮助·信息),简称Reichstag;官方名称为“帝国议会大厦大会场”,德文: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1]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中心区蒂尔加藤区的一座建筑。它首先是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议会会址。从1994年开始每五年德国联邦大会在这里选举德国联邦总统。从1999年开始它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会大厦及其周围一片废墟。市民使用周围的空地种马铃薯和蔬菜。1954年11月22日拱顶被拆——理由是为了减轻对被损的建筑物。一些批评家怀疑这个理由。此后新成立的联邦建筑局仅限于保存其建筑。

1955年联邦议会决定修复国会大厦。但是在当时分裂的德国修复的大厦何用还没有定议。1961年建筑师保罗·鲍姆加藤作为一场有限竞争的获胜者获得了计划和组织重建的任务。1973年重建完成。建筑表面的许多修饰图案没有被修复,角楼的高度被降低,此外没有建造新拱顶。在建筑内部大多数老成分被遮掩住了,新的楼层扩大了使用面积,也大幅度地改变了原来的房屋结构。大会场被扩大了一倍,可以毫无困难地容纳重新合并后的议会成员。但是按照四个占领国的协议从1971年开始联邦议会不能在柏林召开会议,只有党派议会团体可以在新设的房间里开会。

991年6月20日联邦议会以仅18票的多数决定将其会址迁往柏林。在搬迁前国会大厦必须改建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大厦。1993年开始招标。最重要的标准是透明度、清晰度和模范性的能源技术。在80份设计中最后有三份获胜:诺曼· 福斯特、皮·德·布鲁因和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福斯特的设计中包括一个在大厦上方、与它不相连的一个玻璃顶,这个玻璃顶完全笼罩了大厦及其周围。但是出于美观(有人称这个设计为“德国最大的加油站”)以及预计的13亿马克未能获得公众批准。在加工期间他使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设计,胜过了他的两名竞争对手。

在他的新设计中福斯特也没有计划给国会大厦加一座拱顶。在他的解释中他甚至特别表示反对“出于纯象征性原因”在大厦顶上加任何提高的结构,他不建议加一个顶(如他本来的设计)或者一个拱顶。出于政治家的压力在1994年和1995年顶部的设计多次修改。1995年5月8日福斯特展示了一个玻璃的、可行的拱顶,这是他的最后设计。议员们同意了这个设计。卡拉特拉瓦指责福斯特盗用了他本来的设计。卡拉特拉瓦参加招标的设计中有一个类似的拱顶。经过专家评审和再评审最后大多数专家认为一个像拱顶这样的传统建筑结构无法有特别的著作权。

玻璃穹顶可以免费参观,不过得在网上发email预约,我的email被否决了,因为参观的人实在太多,网址http://www.bundestag.de/htdocs_e/visits/kupp.html

国会大厦前的共和国广场





世界文化宫门前的钟楼

Bundespräsidialamt,德国总统官邸

胜利纪念柱(德语: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Siegessäule(帮助·信息))是德国柏林的一座著名纪念性建筑,1864年为庆祝普鲁士在普丹战争中获胜而兴建,到1873年9月2日举行揭幕仪式时,普鲁士又在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 (1870–71)中击败了奥地利和法国,给予雕像新的含义。与原先规划不同,后来在所谓统一战争中的胜利,增加了维多利亚青铜雕塑,高8.3米,重35吨。[1]

胜利纪念柱是柏林的一个主要景点,每年4-10月的每天上午 9:30到下午6:30开放,从11月到3月,每天上午9:30 到下午5:30开放。

胜利纪念柱

胜利纪念柱和柏林电视塔

在布兰登堡门西侧的6月17日大道旁,这一座由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於两德统一后看起来实在有些「荒谬。西元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尾声中最先进入柏林市区的苏联军队,把纳粹德国的首相府给拆毁之后,為表彰自己的战功,就把拆下来的大理石拿来在提尔公园内盖了这个纪念碑,两旁还放置了两部坦克车;东西袙林分裂后,经过协议,东德方面还每天派卫兵来看守这座位於西柏林的石碑,不准人们靠近。现在,无人看守的这座纪念碑已可任人自由参观,但却透著一股令人感到无从定位的荒唐感。唉!都是战争惹的祸。

苏联战胜纪念碑(Sowjetlsche Ehrenmal)

柏林电视塔(德语:Berliner Fernsehturm),位于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高368米,是德国最高的建筑。

柏林电视塔从1965年开始兴建,于1969年10月3日落成,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组织建设的,[1]原为365米高,1990年又增加了一个天线,在原有高度上增加3米,成为欧洲第四高塔,仅次于莫斯科的奥斯坦金诺电视塔、乌克兰的基辅电视塔和拉脱维亚的里加广播电视塔。

柏林电视塔的观光台设在204米处,在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42千米远,旋转餐厅在观光台上部,原为每小时旋转一圈,1990年改为每30分钟转一圈[2],电梯到达观光台需时40秒。

柏林主教座堂建于1895年至1905年。早在1465年,柏林主教座堂的现址附近已经有一座教堂,当时是霍亨索伦王家宫殿的一部分。1747年在柏林主教座堂现在的位置上,约翰·鲍曼(Johann Boumann)设计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风格的主教座堂做为普鲁士王室的宫廷教堂。1822年被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义风格。1894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毁这座教堂,并由尤利乌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设计建造了带有文艺复兴式风格的柏林主教座堂,作为基督教新教的主教座堂与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相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柏林主教座堂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人们搭起临时的棚子来保护主教座堂。修复工作从1975年开始。1993年教堂重新开放。重建后教堂原先的很多设计和装饰被简化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